视觉锤

[美] 劳拉·里斯
总序 定位理论: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从营销和战略的角度,我们把美国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A(America)模式,把日本企业主流的经营哲学称为J(Japan)模式。总体而言,A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则宽泛而浅显。简单讨论二者的孰优孰劣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很难有实质的结果,但如果比较这两种历史一再证明,越是革命性的思想,其价值被人们所认识越需要漫长的过程。 自1972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刊登“定位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使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世界营销舞台的中央,距今已40年。自1981年《定位》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距今已经30年。自1991年《定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其时该书名叫《广告攻心战》)距今已经20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对定位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表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定位理论”的出身有关,对于这样一个“舶来品”,很多人还未读几页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洋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定位所倡导的观念不仅与中国企业固有思维模式和观念存在巨大的冲突,也与中国企业的标杆—日韩企业的主流思维模式截然相反。由于具有地缘性的优势,以松下、索尼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经验一度被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 模式典型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则高下立现。 通过长期跟踪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发现,典型的J模式企业赢利状况都极其糟糕,以下是日本六大电子企业在1999~2009年10年间的营业数据: 日立销售收入84200亿美元,亏损1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7340亿美元,亏损12亿美元; 索尼销售收入696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0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 东芝销售收入563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亿美元; 富士通销售收入4450亿美元,亏损19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2020亿美元,亏损36亿美元。 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