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雄关漫道(下册)(典藏本)

〔法〕阿兰·鲁林(Alain Roux)
第三部分 领袖(1945—1976) 序 1959年7月1日清晨,毛泽东坐车前往庐山,在那里他召集了一场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他的大脑中充斥着各种关于第一个十年社会制度计划的问题。经过长期内战夺取政权之后,这十年“日月换新天”。当汽车开始转弯的时候,因夏天的季风气候而下了几个月的雨突然停了:在重新变蓝的天空下,毛泽东看到他的脚下是一望无际的长江平原和鳞次栉比的金色稻田,在这个季节,人们准备收割了。雨过天晴让兴奋的毛泽东创作了一首律诗,这首诗的韵律和前几天他到达韶山作的诗一样。一到达目的地,他就用刚劲有力的字迹写下了这首诗: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在主要的政策更迭的前夕,毛泽东的情绪变得更加激进。 我们认为政治局戏剧性的庐山会议和1959年7—8月的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形成了过去31年的一道分割线: ——1945—1949年,毛泽东是一位征服者(第十一章)。 ——1949—1956年,他是一位急于建立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创造者(第十二章)。 ——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实践理想主义(第十三章)。 ——1959—1962年,理想主义下的内外交困(第十四章)。 ——1962—1965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第十五章)。 ——1966—1969年,“文化大革命”成为第二场灾难(第十六章)。 ——1969—1976年,毛泽东错上加错。直到这一伟大的掌舵手过世的时候,拿白吉尔的话来讲,中国还是一个“脆弱的大国”,但是“后毛泽东”的巨大转变已经初露端倪(第十七章)。 在1959年7—8月的庐山会议之前,毛泽东遵循了一条不完全是独创的武力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在一个列宁主义的政党指挥革命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毛泽东将他的基础放在农村,他在开辟出自己的道路之前,遵循苏联已经为他设置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