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岁月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序 谈到乔治·奥威尔,大家再熟悉不过他的《动物农庄》(Animal Farm)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了,但知道《缅甸岁月》的人却相对较少。这是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于1934年。我倒是觉得,相比起上述两部经典的政治寓言,《缅甸岁月》带给大家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奥威尔。小说建立在奥威尔本人缅甸生活的经历上。从伊顿公学毕业后,奥威尔来到了缅甸,当了五年的殖民警察。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奥威尔看到了东方人的愚昧、势利、奴性等等劣根性,同时自己又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产生了深深的厌恶。这些情绪都在这本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以至于此书一开始就在印度被禁止发行。小说中不管是当地土著人的形象还是白人萨布(老爷)的形象几乎无一是正面的。但即便如此,整本小说还是充满了奥威尔对殖民地的矛盾情绪,他虽然同情被殖民的东方民族,但代表他本人的小说主人公弗洛里在白人萨布被土著包围之后,还是充当了保卫白人阵营的角色。弗洛里厌恶白人萨布的那一套作风,却又摆脱不了它在自己身上的影响。奥威尔本人也在从事五年殖民地警察的工作后,在矛盾之中毅然选择辞职,即使他要面对的是巴黎和伦敦最底层的生活。在这里,我不想透露太多小说的内容,正如奥威尔在《动物农庄》乌克兰版序当中说的那样,“如果作品不能自己说明问题,那它就是失败之作”,而这本《缅甸岁月》绝非失败之作。 翻译这本小说,对我来说既是荣幸,又是挑战。书中保留有相当数量的非英语词汇,包括印地语、缅甸语等等。这着实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奥威尔这样的处理,让我想起了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以及《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这两本小说中也保留了相当多的达利语和普什图语,为的就是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更加真实的阿富汗。那么,在《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