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牙
[英] 伊恩·麦克尤恩
献给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1949—2011 译者前言
《甜牙》的结尾,就是它的开头。但是这不等于说,如果只读一遍的话,你可以从结尾读起。如果想要做详尽的技术分析,则《甜牙》是个让评论家进退两难的文本——如果不“剧透”,你的分析就成了失去支点的杠杆;反之,你一杠杆下去,撬翻的就是这个文本的特殊结构以及因为这种结构所催生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特殊默契。说实话,《甜牙》似乎是那种并不需要文本分析的文本,因为几乎所有对这个文本的分析都已内化在文本中。
所以,对《甜牙》最好的解读方式,就是按照作者设置的顺序,一章一章地读到最后,等待结尾向前文的反戈一击,等待你刚读完的那个故事突然被赋予崭新的意义。这种“反转”并非仅仅是剧情意义上的,反转的过程本身就是阐释作者意图的钥匙。这里面蕴含着颇为公平的游戏规则: 你如果谨遵作者的导引,不犯规不越界,沿着那条看起来最平实、最机械、最费心劳力的路抵达终点,你得到的收益也最多。
这特殊的结构留给评析者的发挥空间其实相当有限。聊胜于无的,是在小说的表层叙述中捡一点碎片,说两句无关痛痒的画外音。比如,像麦克尤恩近年来的其他小说一样,《甜牙》也是那种情节与其所处的时代咬合得格外紧密的作品。表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一位出身教会保守家庭,在剑桥读书时又被年长她一倍的情人招募到军情五处的女特工。尽管塞丽娜只是职位最低且备受女性歧视政策压制的文职助理(五处的不成文共识是: 女人守不住秘密),她仍比一般的女性更有条件叙述英国七〇年代的整体状况,毋宁说是腹背受敌的社会困境——冷战意识大面积渗入普通人的生活,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活动和全国性罢工运动此起彼伏,中东危机导致能源匮乏,嬉皮士运动退潮,将一大批精神幻灭、身体困倦的青年扔在了沙滩上。
总体上,《甜牙》中有关七〇年代的描写,调子远比《在切瑟尔海滩上》中的六〇年代更灰暗更压抑,更洋溢着“无力挣脱只能就范”的失重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