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香港
林嘉文
香港在哪里?香港是什么?香港为什么?
香港在中国的位置有了什么变化?在亚洲的位置有了什么变化?在香港人心中的位置有了什么变化?在深圳人的心中又有了什么变化?香港在电影、粤语、当代艺术、文学、政治、制度创新等等中的位置又是什么样的?香港会变成一个内地城市吗?香港作为一种方法,如何在内地城市推广?香港作为一种价值观,它的辐射力是完全衰竭,还是更为蓬勃?香港能否成为一门学?香港学该如何展现?
今年(2012年)是香港回归15周年。这一连串问题,不仅是每个港人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关心香港的人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近邻深圳,今天我们通常会想到,那是个24小时可以去的地方,是一个“血拼”、徒步、生孩子的场。在地理上,香港与我们已越来越没有距离。它就是深圳河之南的那个不怎么堵车的商业城市。
很显然,我们虽然经常行走在香港街头,却没有真正思考过香港的位置,香港除了给我们带来日常消费的更多选择,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大多数香港人,也未从自身反思过这个问题,这就是香港今天面临的潜在危机。少数香港人喊出,“香港人,忍够了”,但他们也未曾深思过,今天的香港在哪里?香港作为人文城市的未来在哪里?香港往何处去?
这就是我们推出“人文香港”系列报道的初衷,以人文视角总结香港的美好,发现香港的盲点,以第三只眼,观察与提升香港之所以是香港的N个要素与理由。
实际上,今日香港的社会形态跟内地的差别正在无形中逐渐消除(尤其与邻近的深圳)。后回归时代的人文,在香港表现了与内地的某种趋同性。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漠视与挤压,年轻人对人文的不闻不问,电影人与媒体人不约而同地北上……使香港文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心化。香港=购物天堂———香港被这样一个可怕的等式与大众标签在重复书写着,近年来,正在丧失它独特的人文属性。香港需要一场唤醒,一场来自年轻群体的自我拯救。
然而香港仍有它美好的一面,它的人文积淀仍然存在,从制度设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