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

熊烨
第一章 故都残梦凭谁说 故事本应从开始的地方开始,可惜叶嘉莹似乎并没有多少故事,她只留下了一些诗。对于叶嘉莹来说,诗歌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也只能通过诗歌来走近、了解和认识她。 “故都残梦凭谁说”——这其实是叶嘉莹在1972年所写《许诗英先生挽诗》中的一句。许先生曾是叶嘉莹燕京旧家的房客,在1941年辅仁大学入学登记名册的“担保人”一栏里,叶嘉莹填写的也正是许先生的名字。1972年许先生在台湾去世了,而此前一年,叶嘉莹的父亲在温哥华故去,所以这时漂泊北美的叶嘉莹在诗中写下了“年前老父天涯殁,兰死桐枯根断折,更从海上哭先生,故都残梦凭谁说”这样哀婉沉痛的句子。此时叶嘉莹离开故都北平已有24年之久了,她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才能回去,“何日是归年”(《父殁》1971)的那一点仅存的期待和盼望已然成为人到中年的她内心时时闪现的一缕残梦、一道伤痕,变得牵系萦绕,挥之不去了。那时她北平的故居尚存,因而这一缕残梦也还有托生的所在,可是现在距离1972年又已过去四十年之久,叶嘉莹早就实现了当年归国的梦想,但她的故居却已在2003年被彻底拆毁,她的友朋亲故也大多在岁月的流逝中零落无存,她当年的那一缕残梦如今岂不更显得闪烁飘摇、迷离难觅了,她关于故都旧居的点滴回忆,竟再也找不到一个人来剪烛共语了。当她今天再读到这句诗的时候,一定会有比从前更深的感慨。人,究竟应该走到哪里去?人的故乡究竟在哪里?“飘飘行色我何之”,“归去何方有故庐”,“未甘心事剩槎浮”,“余生何地惜余阴”……这些都是叶嘉莹常常追问自己的问题。低吟慢诵着这些诗句,我们才能真正和叶嘉莹一道,走入她那个温存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的故都残梦。 1、家世:我与纳兰同里籍 1990年,叶嘉莹写成了《论纳兰性德词》一篇长文,这在她的全部著作中是非常特别的一篇,她结合着自己生活、读书的不同阶段讨论了纳兰词意境与风格的独到之处,以致于我们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