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0减5、50减15、满100减40、满200减100、满300减170
截止时间:2025 年 04 月 03 日 00:00
- 非常白,有点凉当代著名诗人刘山的个人诗集,收录其近年来的优秀作品。诗集分为六辑:“抛向荒野的事物”“不会再有别的答案”“西北的某个山坡”“他看着世界,我看着他”“所有的星星都曾为爱哭泣”“敦煌、麻雀和梦空间”,共二百余首诗三首组诗。作为甘肃“诗歌八骏”之一,刘山的写作扎实,有痛感亦有温度,他擅长从日常生活和事物中挖掘诗意,从中提炼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感悟。诗歌语言细腻、敏锐、精确,将俗世的生活描画出新意与气象,诗行中透出的虔诚与恭敬,呈现出久违的诗歌精神。在他的诗歌中,你能读到全新的大西北风物、生命与爱、对人生的审视以及救赎的可能。 刘山,甘肃武威人,现居兰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甘肃“诗歌八骏”之一。曾参加《诗刊》社第33届青春诗会。出版中短篇小说选《阳光不锈》、诗集《春风痒》《病中书》《甘肃赋》等。
- 重回荒野《重回荒野:野生世界不可预知的未来》聚焦于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界的依存关系,以及濒危动物、灭绝动物重返自然怀抱的可能性。 本书详细介绍了科学家们为非洲蟾蜍的的命运、佛罗里达美洲狮的生存困境、白沙鳉与北大西洋露脊鲸等濒危海洋生物做出的努力,以及北白犀和新旅鸽等灭绝物种的复生尝试。本书还探讨了复生尼安德特人等古生物的未来可能性,思考了环境伦理学相关的诸多问题。 我们如何认识荒野、如何认识大自然、如何认识濒危生物,就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明天。在寂静的荒野之地,也许蕴藏着新的生机…… 莫拉·R.奥康纳,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现居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弗拉特布什。曾在《页岩》(Slate)、《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沙龙》(Salon)和《纽约客》(The New Yorker)等杂志上发表报道。
- 让我们相爱吧著名作家海男全新长篇力作 在爱的旅途中,每个女性都是一束光芒 从青春到暮年,每个瞬间都是生命的绽放 人生的各种苦涩的滋味,都有一阵阵回甘的时候 接受一切生命所赐予的,就像一棵树接受春夏秋冬 从少年时代努力求学,憧憬像哥哥一样成为知青;到青年时代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到县城闯荡,经历旧城改造后自主创业;然后成家,养育子女,时间逐渐推进到当下智能网络时代,主人公鸢尾花也从长辈眼中的叛逆少女,成长为新一代叛逆青年的母亲。这其中呈现出代际间的冲突、理解和关怀,更照见了中国几十年时代发展浪潮里的每一段重要历史时刻。 作者海男以诗性的文笔、第一人称的视角,举重若轻地描绘出一个平凡的中国女性从少年到青年直至进入中老年的人生故事和心灵成长,以一条主线记录了三代人的青春。 在共同的时代记忆里,过往的岁月再次清晰浮现。 海男,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汉族。作家,诗人,画家。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生班。著有跨文本写作集、长篇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九十多部。有多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册,远渡海内外。曾获刘丽安诗歌奖、中国新时期十大女诗人殊荣奖、中国女性文学奖、扬子江诗歌奖、中国长诗奖、中国诗歌网十大诗集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杨升庵文学奖,欧阳山文学奖等。现居云南昆明。
- 文学的深意本书置身文学现场思考文学创作与批评,分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批评等诸多文体,全面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世纪文学的鲜活灵动和利弊得失。作者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看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张力,视野开阔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觉。在他的笔下,文学事关现实、语言、想象力、技巧,更事关主体、心灵、人格和边界,因而他的文学评论是可读可感、可思可想的,更是有温度有态度、有能量有生命的。 谢有顺,男,汉族,1972年7月生,福建长汀人。1998年2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获评一级作家,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广东省文化领军人才(2011),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5),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化批评研究。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三百多篇。著有《成为小说家》《散文中的心事》《文学的深意》等著作二十几部,主编《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中国当代作家论》等丛书多套。曾获冯牧文学奖、中国文联“啄木鸟杯”优秀论著奖、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多个奖项。
- 伊斯坦布尔假期一段预言开启神秘的东方之旅。 从伦敦到伊斯坦布尔,离乡的人,终于找到回家的路。 我们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我们已知的生活,另一种是在等待我们的生活。 调香师阿丽斯,幼时失语,五岁父母被屠,她被好心的药剂师夫妇收养,在伦敦长大;二战爆发,养父母在大轰炸中遇难,她再次孤身一人。战后恢复期,阿丽斯偶遇一位预言师,对方向她预言:阿丽斯必须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在旅途中她会遇到六个人,并最终指引她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伊斯坦布尔将会是他们的命运交会之地。 踏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阿丽斯还不知道,有一种生活等待她已久。 马克·李维,法国作家,作品被翻译成50种语言在全球热销,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连续23年入选“法国十大畅销小说家”榜单,连续12年位居榜首,已出版《偷影子的人》《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她和他》等多部作品。
- 来路:中共党史中的伟大细节本书立足于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带领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挖掘中共党史上的一系列处在历史关键时刻,起着极为重要作用而又鲜为人知的细节。见微知著,这些细节中有扣人心弦的内容和极为丰富的信息,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曲折而光辉历程的真实记录,为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今日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理论中国》编辑部,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的国家重点理论网站——多语种“理论中国网”的编辑部,侧重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历史和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中共故事和领袖故事。 杨明伟,现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理论中国网总编辑、《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主编,研究员;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第五编研部主任、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长期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生平研究工作,以及现实文献的编研工作。 翟亚柳,现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理论中国网编辑管理处处长、理论中国网执行主编,编审。长期从事党史图书资料的收集研究工作,多年参与西方学者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动态及信息收集和述评工作。 樊宪雷,现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副局长,编审,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党的领袖人物和党的历史研究以及《党的文献》编辑工作,参与《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评忆》等编辑工作。
- 三个火枪手(套装上下册)《三个火枪手》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在1844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十七世纪骑士剑客的传奇生活。达达尼安的少年英勇,阿托斯的稳重老练,波尔多斯的大胆鲁莽,阿拉密斯的足智多谋与风度翩翩,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勾画得翃栩如生,呼之欲出。作品以法王路易十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世留的矛盾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争暗斗,围绕官廷里的秘史轶闻,展开一系列惊险曲折、妙趣横生的故事。2024年时值中法建交60周年,此书作为国礼之一,被赠予法国总统。
- 约翰-克利斯朵夫(套装上下册)《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小说描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 都兰趣话《都兰趣话》原题《趣话百篇》,是一部《十日谈》式的短篇故事集。作者假托此乃都兰修道院中保存的文稿,专为娱乐庞大固埃主义者而整理出版。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部是巴尔扎克的手笔,只不过利用了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法国背景和题材,模仿了十六世纪的语言和拉伯雷那种大胆直率、生猛鲜活的文风。内容多涉人间风月、男女私情,然而在种种轻浮的玩笑和粗鄙俚俗的言词掩盖下,却不乏鞭辟入里的讽刺和对人类美好情感的颂扬。巴尔扎克戏仿古法语写就此书,施康强先生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夏玟之约,以仿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的风格译出此书,与原著相得益彰。 巴尔扎克,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共创作九十一部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 与鲁迅有关人物像传鲁迅作品犹如百科全书,信息量甚大。他记载的人物数以千计,古今中外俱有:有的关系莫逆,友谊维系终身;有的素未谋面,是神交;有的甚至仅仅谈及而已。本书推出与鲁迅有关人物像传,是在我社出版的2005年版《鲁迅全集》人物注释的基础上的集中修订。 作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力求补正精准。本书努力为每一位人物配备照片、画像等,文本内容简洁,除了生卒年、籍贯、主要经历、工作成果等之外,必有鲁迅与传主的关系的叙述和评价。这是一本了解与鲁迅相关人物的资料汇编,更是一本鲁迅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裘士雄,1943年生,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鲁迅研究专家,著有《鲁海拾贝》《绍兴旧影》等,与人合著有《鲁迅在绍兴》《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鲁迅在绍兴踪迹掇拾》《故乡人士论鲁迅》《鲁迅与他的乡人》等。
- 人鱼之间《人鱼之间》中的故事,以童话解构的形式,折射了关于爱情婚姻、关于家庭人生的普遍法则。 作者张天翼以华丽、灵动而不失幽默的笔触,重写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将现代性思考、情感和生活经验融入其中,重构了一个看似真实又充满梦幻的神秘世界。在故事里,“公主”不再是等待救援的弱者,而是握紧拳头的勇士;“王子”不再是英雄,而是面临情感困惑的普通人;海狮与鹰也懂得什么是爱…… 在真与幻之间,歌与泪之间,爱与痛之间,《人鱼之间》是成年人心中的童话,是搭建在现实与幻想之地的天梯。 张天翼,自由职业者,写小说的手艺人。喜欢郁金香、海岛、游泳、芝士、恐怖片。膝下无猫。养了一棵桂花树。已出版小说集《如雪如山》《扑火》等、散文集《粉墨》,曾获朱自清文学奖、“《钟山》之星”文学奖、燧石文学奖等奖项,有作品改编成电影上映。
- 衬纸《衬纸:关于书籍、战争、逃亡与故乡的家族故事》的作者在柏林生活一年,深入研究了自己的家族档案和大量历史档案资料,挖掘了自己的祖父和父亲——著名出版商库尔特·沃尔夫与其子尼科——的非凡历史。媒体称库尔特·沃尔夫“或许是二十世纪最具鉴赏力的出版商”,而他的儿子尼科则在二战期间为德军效力,随后移民美国。 库尔特·沃尔夫出生于波恩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德裔犹太家庭,自幼喜爱书籍,23岁时成为出版商,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出版了弗朗茨·卡夫卡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这些书籍后来被纳粹焚毁。1933年国会纵火案发生后一天,库尔特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海伦逃离德国,在法国、意大利辗转,最终定居纽约。他们在格林威治村的小公寓里创办了万神殿出版社,该出版社因出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载入文学史,并成为将重要欧洲文学作品引入美国的桥梁。 然而,库尔特与第一任妻子伊丽莎白·默克所生的儿子尼科被留在德国,尽管他有犹太血统,却在两个战场上为纳粹效力。当亚历山大·沃尔夫查阅尘封已久的档案并会见远房亲戚时,他发现了家族中诸多未曾传到新大陆的秘密,包括希特勒与家族制药公司默克公司之间的联系。 《衬纸》通过沃尔夫家族未发表过的家书、日记和照片,揭示出令人惊讶的真相。作者巧妙地将其父亲与祖父的“双线”故事置于宏大的军事史与政治史之中,将自传、回忆录和文化史的内容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呈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家族故事,编织出一幅关于历史和流亡险境、胜利与秘密的文学织锦。 亚历山大·沃尔夫(Alexander Wolff),知名图书出版商库尔特·沃尔夫的孙辈。美国《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作家、记者,曾报道过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世界大赛、环法自行车赛等。 王聪,大连市金普新区历史学科教研员,中学一级历史教师。译有《酷的起源》《坦克行动:一名装甲部队指挥官的战争》《军用飞机图解百科:1945—1991年》《图说世界文明史·埃及》《图说世界文明史·罗马》,合译有《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等作品。
- 逍遥游◎现象级剧集《漫长的季节》文学策划,智族GQ年度新锐作家、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最具潜力新人、茅盾文学新人奖得主班宇硬核之作《逍遥游》重装上市 ◎从漫长的季节中不断醒来 ◎朝向大雪般的命途,赤身壮游 ◎书中作品获《收获》文学榜短篇榜首、花地文学榜年度短篇小说、华语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首奖、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短篇小说奖、《作家》杂志“金短篇”小说奖等 ◎同名小说《逍遥游》改编为电影《逍遥·游》,斩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即将公映 班宇小说集《逍遥游》,以七则硬核之作,解析并穿透属于当下、有待命名的经验,刻写下人们朝向大雪般的命途赤身壮游的形影。 班宇笔下,有人被时代的飓风吹倒在地,有人在水中停止呼吸;有人在爱的边缘徘徊,有人与相爱或者不那么相爱的人分道扬镳;有人一边呜咽一边规划未来,有人带着谜题匆匆离世;有人追觅彗星,有人寻找消失的父亲;有人在夜深人静时,向蚂蚁吐露秘密;有人似乎已失去一切,却拥有了整片夜海…… 《逍遥游》所呈现的,是生活褶皱里的隐隐尘埃,是暗幽之境中的细小歌声,是弱小零余者的内心之光,也是这纷扰俗世的本来样貌——这世界有生者有死者,有苦痛有欢娱,有沉溺有希望,有泪有笑,有诗有歌,有你有我。 自2019年首度出版以来,《逍遥游》以其凌厉又温柔的叙事、苦寒与生机并置的色调,征服众多专业与大众读者。班宇小说的艺术特质,随着时间的沉淀而在读者视野中愈发清晰。他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鼓手,让每个故事都回旋着独特的节奏,夹杂着空白的喘息、出神的瞬间,召唤读者从那漫长的季节中一次次醒来,在梦醒交替的瞬间,洞悉某些生活的真相。 班宇,1986年生,沈阳人,小说作者。有小说集《冬泳》《逍遥游》《缓步》出版。 作品入选收获文学榜等多种榜单,曾获智族GQ年度新锐作家、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最具潜力新人、茅盾文学新人奖、《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等荣誉与奖项。小说《逍遥游》等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担任文学策划的剧集《漫长的季节》成为现象级话题。
- 闻斑石的烦恼本书是高剑的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6篇短篇小说,大多在刊物上发表过,其中不乏《当代》《收获》《人民文学》《小说界》等文学期刊。该书取材广泛,既有发生在北美小镇上的故事,也有茫茫戈壁滩上的传奇,小说的主题则大多跟漂泊、回忆、牵绊、艺术有关。这部小说集中的叙事方式,大多采取“第一人称”——“我”的视点、视角在展开,细腻地展现了一个个不同境遇下的主人公对往日时光的挂怀、对往昔人事的牵念,以及对纯粹质朴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艺术的关系的推崇与追寻。 高剑,旅美艺术家,作家。1953年出生于哈尔滨。作者自幼随诗人艾青和母亲高瑛去了新疆,在石河子垦区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88年赴美国留学及定居,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邃的生存思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其作品刊发于《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北京文学》《小说界》等国内文学期刊及海外华文刊物。著有短篇小说集《沙盘》,长篇小说《陈述者》。
-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千年之前,他们以如椽巨笔阐理明道,以浩荡胸襟济天下苍生 千年之后,我们带着敬意与悠思,穿越时光,步入历史深处 于高吟浅唱中,倾听大唐的心跳 在亭台楼阁间,触摸大宋的指纹 探寻一代宗师磅礴跌宕的人生 见证传世名篇诞生的伟大瞬间 感受中华文脉绵延千载的力量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文化的代表者和集大成者,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们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常被选入语文课本,但读者往往对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境遇、在什么心境下完成创作不甚了解。本书深度还原央视的节目内容,书写八位文化宗师的人生传奇,收录基于史实创作的剧本,深挖古诗文背后的故事,演绎文学史上的重要时刻。 同时,书中增补39篇古文赏读、7条研学路线,踏上一步千年的文化之旅,走进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时代。 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同名图书,由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组建“文脉探访团”,带领蒙曼、谷曙光、杨雨、尚永亮、欧明俊、崔铭、康震、郦波、林岩等古典文学专家“重返历史现场”,以唐宋八大家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为线索,直击传承千载的唐宋名篇诞生的历史瞬间。
- 不废风雅:生活的意趣选取汪曾祺先生谈生活意趣的篇章百余篇,计23多万字,分类编目,展现汪曾祺笔下的人物、风景、美食、草木虫鱼、历史、文化、艺术,让读者分享那个热爱生活与艺术、兴致勃勃的“生活家”汪曾祺那些焕发着神采、带着“汪味”的感悟。汪曾祺的文章,是生活的赞美诗,是感悟人生艺术的品鉴宝典,激发人们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始终“不废风雅”,保持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之情。本书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汪曾祺全集》优良底本发稿,前插汪曾祺书画多幅。 汪曾祺(1920—1997)著名作家。祖籍徽州,生于江苏高邮。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1949年后做过文学期刊编辑;1962年始,在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 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小说、散文、戏剧等创作中皆留下经典名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全部作品及书信汇总为《汪曾祺全集》(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清诗选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元、明两代的式微和求索后,在清代华章重现,铸就了追步唐、宋的又一个诗歌创作高峰。文坛宗匠的高歌,寒士布衣的苦吟;易代之际的故国之思,身处末世的忧生之叹,这些都使清诗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期大放异彩,独为局面。本书《清诗选》即清代重要诗人、诗作的选本。本书由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主编为黄寿祺、陈祥耀教授,由一批清代诗歌研究专家选篇注释。本书初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选录吴伟业、顾炎武、朱彝尊、王士禛、查慎行、厉鹗、袁枚、赵翼、黄景仁等清代重要诗人一百五十多家的代表作品,全面地体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风貌,为广大读者了解欣赏清代诗歌提供了较佳门径。本书初版后,曾于2009年修订再版,此次后“中国古典文学读本典藏”丛书中再版,由陈庆元教授主持修订增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全书内容。 本书由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初版由黄寿祺教授、陈祥耀教授主编。参加选注工作的还有钱履周、游叔有、张文潜、林新樵、陈玄荣、何云麟等学者。2009再版由陈祥耀教授修改、补充,陈庆元教授校阅。此次再版由陈庆元教授增补。以上参与编选、校注和修订的学者均为清代文学研究专家。
- 神农野札《神农野札》收入了作家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散文,是一部以神农架为审美对象,思考和记述森林自然、生态人文的作品,这些作品在《钟山》杂志开设专栏发表后即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并进入“《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中国年度文学排行榜”散文十佳。 陈应松长期在神农架居住和写作,笔涉神农架森林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奇闻异事、奇人怪物,其中对森林、自然、生态的潜心思考凝炼深邃、开阔睿智;其语言沉雄绮丽,知识宽广丰富,是一本了解神农架人文和自然历史的浩然之书,也是当代自然习作的一颗明珠。 陈应松,1956年生于湖北,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长篇小说《天露湾》《森林沉默》《还魂记》《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好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等。2015年被湖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授予“湖北文化名家”称号。
- 学林追远录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先生撰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书中追忆了朱季海、陆宗达、周秉钧等章黄之学的重要传人,钟敬文、启功、刘乃和、郭预衡等北师大名师,周有光、王力、吕叔湘、张志公等前辈师长,邹晓丽、资华筠、谢栋元等同窗学友和同辈朋友,以及李宝芬、郭良蕙、吕启璪等专业之外的师友。品读这些醇厚典雅、真挚通透的文字,我们不仅能清晰地看到王宁先生个人的成长轨迹、领略诸多文化名家的嘉言懿行,也能一览百年来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学术进步的斑斓画卷,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多方面的启发。 本书配图50幅,定格了王宁先生及诸多文化名家的精彩瞬间。 王宁,1936年生,浙江海宁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5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毕业,1961—1964年在北师大攻读古代汉语研究生,师从陆宗达先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与陆宗达先生合著的《训诂方法论》《古汉语词义答问》《训诂与训诂学》、独著《训诂学原理》《〈说文解字〉与汉字学》《汉字构形学导论》《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餐桌上的训诂》等。
- 汪曾祺笔下的手艺人本书集结多篇汪曾祺描摹市井手艺人的作品,如《异秉》《鸡鸭名家》《戴车匠》《侯银匠》等经典名篇,细微体察精湛的民间技艺,于静观中体味世情冷暖,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民风民俗的欣赏之情,也通过这些手艺人的悲喜人生传达出作者温暖的人道主义关怀。本书配有多幅生动传神丰子恺漫画插图,意味隽永,图文并茂。 汪曾祺(1920—1997),著名作家,祖籍徽州,生于江苏高邮。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文学生涯,其创作离市场,在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皆有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 没有找到相应作品
获取数据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