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没有海滩
- 耶路撒冷没有海滩★一个人对世界赋予他的角色全然接受,这根本不健康。 ★也许我应该停止寻找意义,假装没有选择余地一样地生活。 对有些人来说,这种被称为生活的东西就是有点太难了。 我,譬如说吧,可以告诉你,我只差几英尺就错过了人生。我能说什么呢,它开始得太快了,当我注意到的时候,它正在没有我的情况下飞速前进。你可能认为这只是一派胡言。是我没有好好努力。相信我,我努力了,比任何人都努力,它只是没起作用。不,别无他法—— 总有人错过末班车,而在这段人生中,恰好轮到我了。 ------ 14种与现实错位一毫米的幻想,14个沉闷世界中的安全出口。有人将生活搁置,去小行星上寻找答案;有人找不到早上起床的理由,在网页上搜索“人生的意义”。以色列新锐作家以小说重现历史社会困境之下,青年人内心难以言明的情感,探索当代精神生活的种种矛盾之处。 伊多·格芬(Iddo Gefen),以色列当下最受关注的新锐作家之一,生于1992年,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叙事如何增进对人类心理的理解。他对认知心理学的关注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写作中,呈现梦境、记忆、精神奇景等认知现象的奇特与神秘。曾于2019年获以色列国家图书馆颁发的“帕德斯”青年作家奖学金。首作《耶路撒冷没有海滩》于2017年斩获以色列文化部长奖,于2023年斩获以色列极富盛名的萨米·罗尔犹太文学奖。
- 无梦之境我本想写的是,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于是奋力奔跑。影子始终不离身,跑得越快,足迹越多,他最终气绝身亡。他不知道,如果就在树荫下歇息,影子就消失了,足迹也就没了,真傻呢。——七堇年 这是七堇年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全新的突破力作。 全书围绕苏铁和他的朋友李吉、胡骄、宁蒙等少年的故事展开,讲述苏铁努力摆脱爱的负重,不断逐梦的心路历程。在友情、爱情的历练中,在与性格迥异的挚友的交往中,他逐渐化解人生的种种迷思,最终与自我、母亲以及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本书将人物设置在未来时空,借以反思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光明与阴影、冷漠与温情。在炫酷的时代表象下,呈现对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爱情与婚姻、人性善与恶等充满悖论的命题的哲性思索。 书中充满令人啼笑皆非的机锋,笔下处处写未来,实则映照现实,更折射当下人的窘境,发人深省。 七堇年,十月生。自幼学习绘画与钢琴。中学时代由虚荣心出发接触过吉他,爵士鼓和电影的些许皮毛,后来发现唯一收获是借以走入表达这个世界的途径。 曾经的理想有做漫画家和拍电影,至今仍耿耿于怀。成长中遇到很多的可贵,开始念念不忘要去祭奠那些人和事,于是找到成本最为廉价的表达形式,即写作,去防止自己向时光和记忆倒戈。 曾经获新概念一等奖,正以在回忆和幻想之间流盼的浮躁姿态,向死而生。 已出版作品:《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澜本嫁衣》《尘曲》《平生欢》《灯下尘》等。
- 晚风枕酒这是畅销书作家七堇年的全新力作,也是集作者所爱于一身的美感探索之作。 小说讲述一名身为酿酒师的男孩与祖上酿酒的女孩偶然邂逅,男孩走近女孩的生活,认识了女孩最为重要的朋友,故事就此开始。 三个性情迥异的青年人,不断穿梭在田园、城市之间,实践着对诗歌、对酿酒、对人生的畅想。爱有时,伤有时,乐有时,泪有时;收获有时,失落有时。共同谱写出一曲跌宕起伏、丝丝入扣的青春之歌。 七堇年,80后书作家,女,一九八六年十月生。主要作品有:《大地之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澜本嫁衣》《尘曲》等,在青春文学领域以其独特的文风广受读者欢迎,作品多次荣登书排行榜。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潜力新人奖等。
- 平生欢一座江边的小城,一间工厂,一裙大院子弟。故乡消失在命运的交错迷网之中,他们辗转千山万水,走遍世界各地,有过失落和庆幸,经历选择和后悔。我们都是生活的潜行者。当青春的欢歌散场,只剩座椅上的余温,是我们观赏过生命的印证。 七堇年,女,十月生,天枰座,自幼学习钢琴多年,后又接触吉他,爵士鼓等器乐,西洋绘画基本功扎实,爱好文字。立志脱离华而不实的矫情,即便文艺也须文艺得脚踏实地,就这样吧自由而快活,向死而生。 曾出版作品:《大地之灯》长篇小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小说散文集、《少年残像》(pook2系列)、《澜本嫁衣》。
- 大地之灯七堇年长篇小说全新修订,重装归来。 本书讲述了两代人的成长故事。简生与卡桑,两个出身迥异却命运相通的人,一个是藏地的幼小孤儿,一个是北大荒插队知青的弃儿,卡桑被简生收养并抚养长大,简生也在卡桑的祝福中逐渐成熟,完成了自我的心灵救赎。本书写出了青春的疼与痛,花样年华的愁与怨,更饱含深情地描述了简生与淮的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读之令人动容。 七堇年,女,1986年10月生。出版作品:《大地之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澜本嫁衣》《尘曲》《平生欢》等。七堇年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等。
- 横断浪途“旅行是为了懂得我们自己的地理。” 作家七堇年用三年时间,穿越横断山脉三万里,从华西雨屏以东,到横断山脉以西,深入中国最长最神秘的南北向山系,触摸地质、风景、文化、观念的断层,探寻生活和命运的本质。 在迷雾中攀登贡嘎,在岷山参与野外巡护,在王朗的雨夜里露营,她第一次如此接近探险家的梦想。看见细雪里的牧羊人,茫茫荒原中自在跃动的藏原羚,看见天高地厚,看见一无所有。她穿梭在神秘的族群、永恒的信仰与古老的生活之间,撞见物种与命运的多样,也写下自己的内在风景。 风景与人生映照。在群山中行走,寻找的也是另一种版本的活法。一座座山峰,亦即一次次跨越自己。板块挤压,岁月隆起,褶皱也就是生命的往复周旋。 七堇年,1986年生,作家。热爱黄昏、山野。喜欢走小路、绕远路。 17岁时发表《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入围新概念大赛,次年获新概念一等奖。2007年,出版《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畅销百万册,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等重要文学奖项。 已出版作品《大地之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澜本嫁衣》《尘曲》《平生欢》《灯下尘》《无梦之境》《晚风枕酒》。
- 尘曲《尘曲》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游记和散文,皆配以非常具有美感的旅途摄影插图。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无不体现着作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散文则是对以往经历、情感的一次回顾和思考,对人生和世事的领会,字里行间蕴藏着丰盛的情感和的深度的思考。 全新创作小说《尘曲》讲述一个家庭在一天之间,集由机缘巧合,导致平和表面下的激烈矛盾集中爆发。故事如戏剧一般展开,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在心底的隐秘往事一幕幕上演:父亲早年的与前妻的情感纠葛;儿子作为一个非异性恋者隐藏多年的爱情故事;以及女儿在大学期间独特的经历。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却各怀心事,那些悲怆旧事宁肯与几近陌生的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全因中国式的亲情带着巨大疏离感和拒绝沟通的枷锁,细腻呈现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的挣扎与纠结。 七堇年,女,十月生,天枰座,自幼学习钢琴多年,后又接触吉他,爵士鼓等器乐,西洋绘画基本功扎实,爱好文字。立志脱离华而不实的矫情,即便文艺也须文艺得脚踏实地,就这样吧自由而快活,向死而生。 曾出版作品:《大地之灯》长篇小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小说散文集、《少年残像》(pook2系列)、《澜本嫁衣》。
- 澜本嫁衣本书写尽了叶一生、叶知秋两姐妹的迥然却都近乎悲哀的命运。江南古镇一起长大的姐妹花,踏入俗世后彼此体验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但是无论怎样努力,她们都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书中对人性弱点的精彩呈现,对残酷青春的另类描绘,对生为女人的宿命的忏悔与抗争,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与生命沉思。 七堇年,女,十月生,天枰座,自幼学习钢琴多年,后又接触吉他,爵士鼓等器乐,西洋绘画基本功扎实,爱好文字。立志脱离华而不实的矫情,即便文艺也须文艺得脚踏实地,就这样吧自由而快活,向死而生。 曾出版作品:《大地之灯》长篇小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小说散文集、《少年残像》(pook2系列)、《澜本嫁衣》。
-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畅销书作家七堇年的首部随笔集,本次作者逐章逐节全新修订,特新收入曾发表在《最小说》上大受好评的中篇小说《少年残像》,更加完整呈现那些年我们曾有的共同的青春记忆。 书中包含《远镇》《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等众多书写或残酷或纠结或温情或惆怅的青葱岁月的经典篇目,里面有青春期的叛逆与成长,有年少岁月的荒诞与无羁,有美好年华的友情与温暖,优美文笔,唤醒我们正经历或曾有过的心灵悸动。 七堇年,80后书作家,女,一九八六年十月生。主要作品有:《大地之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澜本嫁衣》《尘曲》等,在青春文学领域以其独特的文风广受读者欢迎,作品多次荣登书排行榜。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潜力新人奖等。
- 灯下尘《灯下尘》收录七堇年2010—2015之间的精选作品,内含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札记。 内心杂草丛生的夜晚,你我都是孤灯下的飞尘。 生活如灯,照亮我们灯下起舞。 喧嚣世界,且让七堇年以灰尘般的静默,陪你点灯。 七堇年,写作者,黄昏收集者。成名十年,笔名只是一个旅行箱。在写作之旅中,被贴上各种托运标签。撕去“青春”“畅销”之类种种,留下痕迹难免。行路到这一站,箱子外壳已陈旧,标签斑驳。可每一趟旅程,箱子里面都装的是不同的灵魂行李。如今我只描述自己为,写作者,黄昏收集者,正在认认真真地浪费生命。
- 漫漫告别父母终会离去,这一事实被生命的长流遮蔽,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安慰自己他们会一直在身边,直到那一刻变成现实——我,不再是谁的小孩了。成年孤儿,这正是父母离世后人们心底涌出的感受。 这是一份关于失去与爱的告解书。心理医生李维经历了父母的相继离去,陪伴着面对同样创痛的咨询者走出暗夜。经由他们各自的生命故事,李维讲述了这种所有人都要面对、又只能独自承担的经验。在一次次漫长的告别中,他们涉过哀伤的海,重新理解那些极少被言说却不可回避的情感,并共同面对现实中的失去,探寻自我的来处,以及家庭和活着的意义。 很多东西被时间带走,也总有一些会永久留存。 亚历山大·李维(Alexander Levy),心理医生,居住于宾夕法尼亚州,从事临床心理治疗逾四十年。父母相继离世,曾让李维陷入失落与哀伤。他着手研究成年丧亲,发现整个社会都在回避这个问题,无法言说使得人们被困在对死亡的恐惧、对未能好好告别的遗憾,以及对丧失的不舍中。经过长期探寻,李维将自己与咨询者们的真实经历写入书中,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人生转折中难以避免的创伤。 译者:胡雅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口译硕士,自由译者。
- 就是要活得生动《窗边的小豆豆》作者、日本传奇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随笔集。 有气魄、有好奇心、有活力,一直是我的专有名词。 38岁到40岁,对女性来说,正是结婚生子的年龄,我一直被“要这样下去吗?”“应该继续工作吗?”等问题困扰着。 但现在回头看看,那是我过得最充实的一段日子。我38岁时赴美留学,次年成为日本第一位女性新闻主持人。步入40岁,《彻子的房间》开播。快50岁时,《窗边的小豆豆》出版。 我想,要说人生中苦与乐哪个更多,当然还是苦痛和悲伤更多吧。但无论如何,就是要活得生动。 黑柳彻子,日本女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1981年,她根据童年在巴学园的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窗边的小豆豆》,在日本创下有史以来图书销量第一的纪录,并被译为20多种语言,感动了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读者。 1984年,她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 2023年,她时隔42年倾情书写《续窗边的小豆豆》,在日本再次引发阅读“小豆豆”的热潮。同年,《窗边的小豆豆》以2510万册的全球销量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 父亲的解放日记10万字,只写父亲3天的葬礼。 父亲死了,撞上电线杆死的。 严肃古板地活了一辈子,最后竟然就这样,结束了他一本正经的人生。 葬礼上来了许多人。断了来往的亲戚、有名望的官员、出狱的犯人、叛逆的不良少女……上到七八十岁,下到十几岁,爱他的、恨他的,彼此意见相左、水火不容的,都聚在这个小小的吊唁厅里,互不干涉地用自己的方式悼念。 他们都与父亲相知相交,彼此之间也有过不可逾越的围墙。但现在,在葬礼上,一种微妙的和平涌动,一种或许只有在死亡面前才能实现的和平。 也许,父亲一直为之奋斗的,就是葬礼上的这个画面。 郑智我,作家,中央大学文艺创作系博士。1965年出生于全罗南道求礼郡。 代表作有《父亲的解放日志》《游击队的女儿》,另著有小说集《资本主义的敌人》《幸福》《春光》《森林的对话》等。 包揽金裕贞文学奖、沈熏文学大奖、李孝石文学奖、韩戊淑文学奖、YES24年度小说奖等重要奖项。 1996年凭借《黑枣树》当选《朝鲜日报》“新春文艺”小说大奖。
-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用巨大的力量扑向某种天真。” ★孤独迷茫的青春、破败残旧的小镇,我们遗落在故乡的,是目光所及的衰败现实,还是记忆中的光明理想?也许每座小城都有属于它的标志性暗语,就像一个胎记。你知道你来自哪里,因为你们有共同记忆。 ★“低眉作美文,扬眉作美女,不时还有温和而坚定的侠义之气”,这就是易小荷。 十几个生命故事,写尽了回忆与故乡、理想与现实、思考与彷徨。 孤独迷茫的青春,面对社会偏见的彷徨,那些无声又无助的眼泪,那些理想遭遇现实的挣扎……有些人选择向现实妥协,变成“普通人”,然而他们真的幸福吗?有些人不愿意妥协又无力抗争,于是选择逃避甚至作茧自缚。在这个理想碎成一地的现实当中,你是否还拥有灵魂? “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唯唯诺诺,不按部就班,他们既不看月光也不捡六便士,他们从不疲倦,他们醇酒美妇求速死。他们用巨大的力量扑向某种天真的事情。”是什么让我们在深夜的荒凉中嘶吼?握紧拳头,是否就不会被生活破坏? 作者以冷静、独立的思考,怀着略带感伤的温情,写尽她对于往事、对于心灵、对于深埋在内心深处情感的探求与理解。它叩问人生,要弄明白何以生而为人。 易小荷 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先后在《南方体育》《体坛周报》等媒体供职,常驻美国采访NBA。因其与众不同的文字风格而被誉为“体育界最有才情女记者”,后任《南都周刊》主笔、编委。著有《NBA七宗罪》《亲历NBA》等作品。2013年,与乐视体育合作创办体育视频节目《荷体育》。2017年,创办微信公众号骚客文艺(soulker2017)和搜历史(soulishi),出任出品人。
- 随机快乐什么样的文字曾经激发了你的灵感? 这是编者乔·法斯勒向43位当代作家提出的问题。毕业于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的法斯勒于美国《大西洋月刊》“由心而生”(By Heart)专栏定期采访不同作家,至今采访过的作家已超百位。 这四十三位作家各选了最为打动自己的一段文字,借此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与人生旅途,真诚慷慨地与读者分享最真实的心得与回忆。这些文字有些来自家喻户晓的名篇,有些则来自一些沧海遗珠般的冷门作品。这些作家无一不慷慨诚恳地与读者讲述了自己曾经陷入的困境,或经历过的迷茫时刻,毫不掩饰地展示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分享了他们所选的文字是如何帮助他们脱离困境、看清前路的。 乔·法斯勒(Joe Fassler),美国作家、编辑,毕业于爱荷华作家工作坊,作品散见于《波士顿评论》《电子文学》等刊物。他在《大西洋月刊》的“由心而生”(By Heart)系列专栏中定期采访不同作家,后集结为本书出版。 译者:刘韶方,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翻译硕士导师。曾任外文学院副院长、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现已退休。已出版译作有《思家小馆的晚宴》《海上明信片》。
- 欢迎回家露西亚·伯林在二十九岁前就曾辗转于三个国家、十八个地方、几十处住所,尽管灾难不断、麻烦频出,但这些住所承载过她的幸福与温柔、眼泪与坚强,于是她将所有住所——包括一辆大众面包车——都称为“家”。 《欢迎回家》收录了露西亚·伯林关于“家”的回忆录、与亲友的往来信件和七十余张照片。她的生活在此卸下小说的伪装,展露出最真实、细腻、迷人的内心世界。 发生雪崩。墙薄如纸。没水没电。没有暖气,孩子戴着耳罩入睡,我戴着手套打字。书被楼下工厂熏出一股火腿味。白蚁来了,楼梯垮了,屋顶塌了,房子着火了。所有邻居家的鸭子都跳进了我家泳池。 所以我无法理解真正积极的人。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家。 露西亚·伯林(Lucia Berlin,1936.11.12—2004.11.12),美国作家,1936年出生于阿拉斯加。一生在美国、智利、墨西哥辗转生活,居无定所。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独自抚养四个儿子。从事过中学西班牙语教师、电话接线员、病房管理员、急诊室护士、清洁女工、监狱写作教师等各种职业,一边工作一边创作。2004年于玛琳娜得瑞港去世。 生前共发表76篇短篇小说,故事多基于个人经历写就。由于生活坎坷、不求名利,在世时未得到大众读者的关注,但在文学团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直到逝世11年后,《清洁女工手册》出版,这位文学大师才进入大众视野,获得迟来的尊敬和喜爱。 译者:王爱燕,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讲英美文学、英美戏剧、西方文明史等课程。译有《清洁女工手册》《弗兰基的蓝色琴弦》《女勇士》等多部文学作品。
- 十一点钟 平安无事我来到屋内,吸尘,铺床,但假装自己在演电视节目:一位清洁女工侦探,笨头呆脑,嚼着口香糖,用羽毛掸子除尘,其实是在寻找线索。 我想象打扫的房子碰巧发生罪案。可能的凶器,高尔夫球杆。可能的原始现场,肮脏的浴缸。我在厨房拖地板,无人留意,而嫌疑人则在几英尺外打电话,说出能为他定罪的话。我偷听着,在放桌布的橱柜里发现带血的刀子,小心不掸去拨火棍上的灰尘,好保留指纹…… 几个星期过去,我的嫌犯名单越来越长,从法官到警察,再到擦窗工人,个个都很可疑。为床底吸尘后,我收起吸尘器,等着下一次的追捕嫌疑人行动。 露西亚·伯林(Lucia Berlin,1936.11.12—2004.11.12),美国作家,1936年出生于阿拉斯加。一生在美国、智利、墨西哥辗转生活,居无定所。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独自抚养四个儿子。从事过中学西班牙语教师、电话接线员、病房管理员、急诊室护士、清洁女工、监狱写作教师等各种职业,一边工作一边创作。2004年于玛琳娜得瑞港去世。 生前共发表76篇短篇小说,故事多基于个人经历写就。由于生活坎坷、不求名利,在世时未得到大众读者的关注,但在文学团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直到逝世11年后,《清洁女工手册》出版,这位文学大师才进入大众视野,获得迟来的尊敬和喜爱。 译者:王爱燕,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讲英美文学、英美戏剧、西方文明史等课程。译有《清洁女工手册》《弗兰基的蓝色琴弦》《女勇士》等多部文学作品。
-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一个意大利人用中文书写的中国六年漫游,这可能是你今年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中文 🌍澎湃新闻Sixth Tone非虚构写作大赛一等奖得主作品 2016年,23岁的毕业生亚历在衰老的意大利看不到出路,决心投奔冉冉升起的电影制作热土——中国。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出演瓜子和手机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给纪录片当翻译,也参与过地下独立电影制作。 六年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在豆瓣上写日记,在大城小镇与不同的人对话,在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中见证中国的广阔:在北京,和宿管阿姨学习怎么切菜;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拍完片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在四川农村,把白jiu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 亚历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书写近年的个体遭遇和时代变化,也写下无论全世界青年人共同面对的时代情绪和现实困境:在失序且孤独的时代,勇于拥抱生活的不确定,保持流动,渴望自由,跨过隔阂,与人连接。 亚历 Alessandro Ceschi(ale) 意大利帕多瓦人,1993年生,天秤座,AC米兰球迷。 大学期间曾兼职做体育记者,2014年因报道南京青奥会首次来中国。2016年,在罗马读完传媒专业本科后搬到北京,从零开始学中文。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期间,学过电影,做过群演,拍过广告。2020年,以ale为名开始用中文写作并在豆瓣发表,2022年起陆续在不同中文媒体发表作品。2023年初至今,在世界各地旅居,将遇到的人和事记录在个人中文专栏《随笔ale》。
- 脆弱的人在母亲葬礼的前一天,三兄弟得知了母亲的遗愿,带着她的骨灰盒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湖边小屋。他们开车穿过熟悉的风景,如同穿越了时间——在湖边小屋里,他们仍是互相争吵打架的小男孩,在暗地里争夺父亲的注意和母亲的关爱;在车内,他们已然成年,彼此疏远,各怀心事,是兄弟,也是陌生人。 这个家庭在多年前的夏天悄无声息地瓦解,湖边那座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屋成为了一切痛苦的源头,也成为了每个兄弟心里的禁忌之地。随着母亲下葬时间的临近,笼罩在兄弟三人记忆中的那一团迷雾渐渐散开。越是接近真相,回忆的痛苦就越是剧烈。 当他们回到一生都在试图逃离的地方时,会发生些什么呢? 亚历克斯·舒尔曼,瑞典作家、记者、知名博主、电视和广播节目主持人。自2009年起,舒尔曼陆续出版了《奔向爱》《与她同在》《忘记我》《燃烧我所有的书信》等四部自传性非虚构作品,其中《忘记我》被评为2017年瑞典年度图书。《脆弱的人》是他的小说处女作。
- 蛋壳头骨⚡冲破耻感和沉默的自传性纪实⚡ 🔥改写澳大利亚州级性同意法,引发骨牌效应风潮! “蛋壳头骨”是这样一条法律原则:如果受害者的头骨脆弱如蛋壳,被告原本只想打一拳,却击中受害者头部致其死亡,那么被告应为自己造成的伤害负责。你必须接受受害者本来的样子。 但是,如果受害者本来的样子是:强大,坚定,对法律制度熟稔于心,在正义得到伸张之前决不退缩——那又会怎么样? 经手过堆积如山的性侵案卷宗后,法官助理布里·李决定脱下法袍,作为曾被猥亵的女孩站在法庭的另一边,对整个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仅是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无数不得不保持沉默的女孩。 最终,侵害人被判"虐待儿童罪"和"猥亵儿童罪"两项罪名有罪。 布里·李,澳大利亚作家、编辑、美国广播公司广播频道常客,其作品发表于《卫报》《周六报》《时尚芭莎》等。毕业于昆士兰大学法律专业,曾担任巡回法官助理。与妇女正义网络一起创建了Freadom Inside项目,为新南威尔士州被监禁的妇女提供书籍。目前正在悉尼大学攻读法律博士学位,并在那里讲授媒体法。代表作品有《蛋壳头骨》《谁能变得聪明》等。
- 没有找到相应作品
获取数据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