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学赏读
《失明症漫记》《五号屠场》……高品质外国文学作品大赏,会员免费畅读!
- 失明症漫记👓诺贝尔文学院“所有时代百部世界文学佳作”。 👓萨拉马戈100周年诞辰纪念版! 👓诺奖得主萨拉马戈传世之作,已发行300多个版本。 👓诺奖授奖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 👓一旦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苦难就会在我们中间蔓延。 👓一种会传染的失明症,检验了人性的一切可能。 附名人解读《文学小酒馆:阅读萨拉马戈,就是重新看见世界》,免费阅读→https://read.douban.com/ebook/409312905/ 街上出现了第一个突然失明的人,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一种会传染的失明症在城市蔓延,无人知晓疫情为何爆发、何时结束。 失明症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与灾难,一批又一批感染者被集中隔离。 食物短缺,组织崩溃,文明与尊严变得不堪一击。 人们逐渐剥离道德的外衣,陷入比失明更绝望的苦难境地。 在这些人中,只有一个女人还能看见。 她的眼睛,是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唯一尚存的理智。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2010) 萨拉马戈出身贫寒,自学成才,曾为修车工、文学编辑、记者、翻译、作家等。 1982年,小说《修道院纪事》的出版使他获得巨大成功。 1995年,《失明症漫记》出版,萨拉马戈获葡萄牙语文学最高奖项——卡蒙斯文学奖。 1998年,萨拉马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葡语世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瑞典文学院授奖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 《失明症漫记》的灵感来自萨拉马戈的突发奇想:如果我们都失明了会怎么样?他接着想:但我们其实就是盲的。依据这个想象,他书写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失明症寓言,道出了人类最隐蔽的欲望,揭示了文明的脆弱。 ✒️✒️✒️✒️✒️✒️ 萨拉马戈曾留言,希望自己死后的墓志铭是:“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 他自称为“时代的评论员”,将矛头对准自己所处的时代,用尽全力,以一系列具有思想实验意味的文学作品改变世界。 范维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审、葡萄牙语翻译家。译有《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和葡萄牙总统授予的“绅士级功绩勋章”。
- 五号屠场(世界禁书TOP1)故事中的一切,或多或少都发生过。至少,关于战争的部分是相当真实的。 比利被外星人绑架了,他因此从时间链上脱开了。 他上床睡觉时是个老态龙钟的鳏夫,醒来时却在他的婚礼日。 他从1955年的那扇门进去,从另一扇门出来的时候是1941年。 他说,他多次看见自己的出生和死亡,看见自己发财致富、儿孙满堂,也看见自己成为战俘,一遍又遍地经历“五号屠场”的灾难……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20世纪美国极具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推崇他为“美国当代最有才能的作家”。在196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冯内古特的小说几乎人手一册,他被称为“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 冯内古特擅长以黑色幽默描绘时代的荒谬。当暴力、愚蠢、敌视、仇恨泛滥成灾,绝望的人们遭受无法愈合的创伤。在笑声下,是冯内古特对全人类深切的关爱和疗愈。他的许多文学创作与其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 1945年,年仅23岁的冯内古特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英美联军发动大轰炸时,冯内古特身处屠场的地下室内。整座城市在炮火中烧成废墟,他是幸存的7名美军战俘之一。 战争在冯内古特心底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我目睹过德累斯顿的毁灭……我的反应之一当然是笑。上帝知道,这是灵魂在寻找宽慰。”25年后,讲述此事的《五号屠场》终于出版。时值越战,本书在社会上引起争议,多次遭禁。冯内古特由此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反战的代言人,这部小说也被誉为“结束了越南战争的杰作”。 译者:虞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资深教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译有冯内古特代表作《五号屠场》《时震》《回首大决战》等。
- 猫的摇篮◆疯子正在毁灭世界,我们却天真地期待他拯救世界。 ◆《猫的摇篮》里,没有猫,没有摇篮,只有疯子。 ◆“地狱笑话大师”冯内古特,用黑色幽默反抗这个荒诞的世界! ◆冯内古特一生中只为自己的两部作品打过A+,其中一本就是《猫的摇篮》。 ◆本书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原型,塑造了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怪人”。 ◆村上春树、阿特伍德、波拉尼奥、格雷厄姆·格林、多丽丝·莱辛、今敏、朴赞郁、木心、麦家……都爱阅读冯内古特。 ◆翻开《猫的摇篮》,看看疯子统治的世界有多可怕! 原子弹降落广岛时,“原子弹之父”赫尼克博士正在玩一个翻绳游戏,名叫“猫的摇篮”。 他是科学天才,也是情感低能儿。 他极端狂热残忍,也极端天真冷漠。 他是一个视科学为游戏、毫无道德感的疯子。 可正是这个疯子,掌握着毁灭世界的遥控器,一次,又一次。 疯子毁灭世界,正是因为我们天真地信任疯子,崇拜疯子,亲手把权力交给了疯子。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 20世纪美国极具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作家、地狱笑话大师。在196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冯内古特的小说几乎人手一册,他被称为“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 冯内古特擅长以黑色幽默描绘时代的荒谬。当暴力、愚蠢、敌视、仇恨泛滥成灾,绝望的人们遭受无法愈合的创伤,冯内古特用笑声反抗荒诞,用幽默抚慰受伤的灵魂。 《猫的摇篮》主人公原型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文·朗缪尔。朗缪尔对于自己的发明会造成的后果漠不关心,这让冯内古特后背发凉:“一种可怕的物质由一个只对真理感兴趣的人发现,最后落到一个独裁者的手里,毫无意义,世界就完了。”而《猫的摇篮》,正是冯内古特对“疯子毁灭世界”的可怕想象。
- 死亡间歇死亡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也塑造了生生不息的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绝对荒唐、绝对好笑、绝对认真的思想实验:如果没有人死去,这个世界会怎样? ✲借死亡女士的感受,重新看见人类社会的暴力、价值观念和自发性。 ✲诺奖授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 ✲萨拉马戈诞辰100周年纪念版,收录萨拉马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修订版译后记。 ✲阅读萨拉马戈,就是重新看见世界。 新年第一天,没有人死去。 这事实在有违常理,首相呼吁大家不要恐慌, 报纸依循旧例刊发“新年新生命”的新闻, 但骚动早已蔓延: 人类陷入永恒的老年,养老金储备将不堪重负; 殡葬公司面临破产,只能埋葬猫猫狗狗和金丝雀; 悲观派哲学家忧心忡忡:没有死亡,前景将是一片灾难。 而死亡,一位裹着布单的骷髅女士,和长柄镰刀住在冰冷的地下室里,对有史以来第一次的自我主张感到满意,她随时准备复工。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11.16—2010.6.18) 萨拉马戈出身贫寒,自学成才,曾为修车工、文学编辑、记者、翻译。 1982年,《修道院纪事》的出版开创了他之后一路辉煌的文学事业,彼时他六十岁。 1991年,他因争议,愤然离开生活了大半生的里斯本,和妻子一起搬到了西班牙,终生自我流放。 1995年,《失明症漫记》出版,他荣获葡萄牙与文学最高奖项——卡蒙斯文学奖。 1998年,萨拉马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葡萄牙语世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瑞典文学院授奖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 《死亡间歇》初版于2005年,彼时年过八十的他依旧不遗余力地质疑所谓的真理,想象人何以为人。小说源自他的一次灵光乍现:如果死亡去度个假会怎样?借死亡无来由的罢工、复工,他将人类的暴力和道德秩序再次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符辰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西葡语言文学博士,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翻译出版巴西、葡萄牙文学名著多部,主要研究方向为伊比利亚主义在二十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文坛的流变。
- 复明症漫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代表作。 ◆《失明症漫记》续集,比前作更加凶残。 ◆与《一九八四》齐名,文学史上从未涉及的主题。 ◆诺奖授奖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 ◆人类会反复经历苦难,就是因为我们擅长遗忘。 ◆不要忘记遗忘的教训,如果你能呼喊,就发出声音。 ◆阅读萨拉马戈,就是重新看见世界。 经历过失明症的首都,一场更凶残的白色瘟疫正在蔓延。 选举投票这一天,首都大雨滂沱,委员们焦急不安。 姗姗来迟的选民们,投出了史无前例的意外结果。 政府震惊,四处调查却一无所获。 终于有人意识到,这一切也许是因为,我们遗忘了曾经的苦难, 而在统治者看来,这就是一场新形式的失明症, 它与前一种失明症具有同样的破坏性, 他们把它叫作——复明症。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2010) 萨拉马戈出身贫寒,自学成才,曾做过修车工、文学编辑、记者、翻译等。 1982年,小说《修道院纪事》的出版使他获得巨大成功。 1995年,《失明症漫记》出版,萨拉马戈获葡萄牙语文学zui高奖项——卡蒙斯文学奖。 1998年,萨拉马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葡语世界获此殊荣的第○1人。诺奖授奖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 2004年,萨拉马戈推出《复明症漫记》,该书呈现了一个比前作《失明症漫记》更加凶残也更加绝望的故事。萨拉马戈说道:“这是我写过的zui有政治性的作品,它的主题在文学史上从未涉及。” 萨拉马戈曾留言,希望自己死后的墓志铭是:“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 他自称为“时代的评论员”,将矛头对准自己所处的时代,用尽全力,以一系列具有思想实验意味的文学作品改变世界。 范维信,葡萄牙语翻译家,译有《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复明症漫记》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和葡萄牙总统授予的“绅士级功绩勋章”。
-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十七岁时我第一次明白: 人生中重大的事情,大都发生在我们不曾预料的时刻。 比如,你的不告而别。 你留给我的只有谜一样的话语和那段戛然而止的爱恋。 你说,你只是一个影子,真实的你在一座小城之中; 城外是一道有生命的墙,它坚不可摧又变幻莫测。 我只知道,我一定要抵达那座高墙环围的小城。 我要再一次见到你。 哪怕城中等待我的尽是不确定。 村上春树 Murakami Haruki 蜚声国际的日本作家、翻译家,马拉松跑者。 1949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 1978年愚人节当天,村上如往常一样在现场观看职业棒球联赛。在看到棒球手戴夫·希尔顿打出二垒安打的那一刻,他突然萌生想法:“对啦,写篇小说试试。”之后,他一边与妻子经营咖啡馆,一边开始创作小说。 第二年,他凭借出道作《且听风吟》荣获群像新人文学奖,声震文坛。此后,他接连斩获世界奇幻文学奖、世界文学奖等知名奖项。 1980年,村上在《文学界》杂志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该作罕见地并未单独出版,成为万千读者口中神秘的“幻影之作”。2020年,村上决心弥补四十年前“遗憾”,耗时近三年,重写了当年那篇对其本人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即这部《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施小炜 知名学者、文学翻译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早年留学于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代表译著有《1Q84》《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等。
-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当你燃尽生活热情的时候,正是该去追随内心热爱的时候。 诺奖得主的精神偶像和导师,讲述现代人的常见病症:丧、躺平、燃尽自我、自我厌恶、厌世、内耗、倦怠、麻木…… 🔥马尔克斯的文学偶像格雷厄姆·格林 🔥21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奖得主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马尔克斯、福克纳、奈保尔、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等 🔥格林先生,我是您的忠实读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文学翻译家傅惟慈挚爱的格林小说 🔥直击“丧”“躺平”的本质,带你找寻真实自我与内心热爱。 🔥“痛苦是一种只要你需要,随时就可以提供给你的东西。” 建筑师奎里得了一种疾病——一种燃尽了生活热情的病。 他肢体健康健全,精神残缺不全;一边疲惫地活着,一边无助地寻找出路。 他抛下城市的浮华与喧嚣,将自我放逐到非洲密林之中。 面对破败和贫穷,他久违地感受到幸福与富足。 他以为自己即将痊愈,却没想到一切只是风暴来临前的先兆。 本书讲述的,不是一个遥远大陆的虚构故事,而是你我身边的真实日常。 我们都或多或少像主人公这样,歇斯底里地燃尽自我,然后不可抑制地陷入虚空。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21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67年写作生涯,创作超过25部小说,被称为20世纪文学大师。1950年,初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76年,获美国悬疑作家协会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还曾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从事间谍工作,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小说。他关注人类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是格林著名的严肃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作灵感源于格林脑中的一个场景:一个人“突然到来了”。本书将故事背景置于刚果一个偏远破败的麻风病院,通过一个寻求自我救赎的主人公.深刻探讨了个体存在的意义。英文书名中的“burnt-out”,既指麻风病病人在失去身体的部分知觉后自愈,也指主人公奎里被虚荣与虚伪等精神上的“病菌”感染后燃尽生活热情,最终在绝望中找回自我存在的价值。 傅惟慈(1923-2014) 著名文学翻泽家。1923年生于哈尔滨,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讲授语言、文学课。精通英.德、俄等多国语言,译著有数百万字,是将格雷厄姆·格林、毛姆等西方作家作品引进国内的重要译者。
- 空白画布◆你的占有欲越少,得到的爱就越多。 ◆《鄙视》后又一存在主义巨著,透视两性关系中狂热的占有欲 ◆1961年意大利维亚雷焦文学奖作品,首次被译介到中文世界 ◆莫拉维亚曾获15次诺奖提名,被列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之一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苏童……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读者好评如潮,亚马逊4.1星好评! ◆翻开本书,你将看清占有欲的本质,回到单纯的爱。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画家迪诺从小饱受烦闷情绪的折磨,自觉与周遭的一切都缺乏联系。他试图以占有的手段与世界建立联结,比如占有一个杯子,或是占有一个女孩。然而,他偏偏遇上了一个无意与世界建立联结,因此无法被占有的女孩。肉体占有、金钱贿赂、婚姻诱惑、死亡威胁……迪诺用尽了种种偏激疯狂的手段,却始终占有而不得,直到他意识到自己早已被困在占有欲的牢笼中了…… 【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 莫拉维亚之于意大利,如同鲁迅之于中国。 他与卡尔维诺、夏侠被评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1907年,莫拉维亚出生于罗马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22岁时,莫拉维亚出版欧洲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20世纪中期,他在全球文坛如日中天,陆续出版了《罗马女人》《同流者》《鄙视》等巨著,冷静审视现代人的情爱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探讨人的行动力、人的责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1960年,《空白画布》出版,甫一问世便荣获当年的维亚雷焦文学奖。 在意大利文坛,他是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国民作家,曾获得15次诺奖提名,并获斯特雷加奖、马佐托奖、蒙戴洛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他更是名导宠儿,多部作品登上银幕:戈达尔翻拍《鄙视》,贝托鲁奇翻拍《同流者》,达米亚尼翻拍《空白画布》,等等。他的作品对意大利的语言、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3年,他以崇高威望当选欧洲笔会主席,并任欧洲议会会员。
- 鄙视意大利的“鲁迅”!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等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婚后两年,丈夫在工作、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即将轰然崩塌。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Alberto Moravia (1907—1990) 莫拉维亚之于意大利,如同鲁迅之于中国。 他与卡尔维诺、夏侠被评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 莫拉维亚22岁时出版欧陆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20世纪中期,他在全球文坛如日中天,陆续出版了《罗马女人》《同流者》《鄙视》等巨著,冷静审视现代人的情爱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探讨人的行动力、人的责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因为他的作品曾被查禁,“莫拉维亚”是他最著名的笔名(真名:阿尔贝托·平凯莱)。 在意大利文坛,他是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诺贝尔奖档案披露,他曾获得15次提名。他获得过斯特雷加奖、马佐托奖、蒙戴洛文学奖等;更是名导宠儿,多部作品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戈达尔翻拍《鄙视》,贝托鲁奇翻拍《同流者》,达米亚尼翻拍《愁闷》,等等。他的作品对意大利的语言、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3年,他以崇高威望当选欧洲笔会主席。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正如他自己所说:“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现代人怎么变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再是他自己的目的了。”
- 没有找到相应作品
获取数据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