艽野尘梦
- 艽野尘梦“艽野”一词出自《诗经》“我征徂西,至于艽野”,意为荒远之地。 本书是一部传阅近九十年的雪域大漠历险奇书,记述了作者1909—1912年间进出西藏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和藏族姑娘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该书既有波澜诡谲的政治时局、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也有神奇瑰丽的藏边风土、万里相随的坚贞情义,是一份记录辛亥革命前后川藏地区实况的珍贵史料和优秀游记文学作品。 陈渠珍(1882—1952),湖南凤凰人。1906年,毕业于长沙武备学堂,任湖南新军队官,后加入同盟会。曾随川军援藏抗英。1913年后,出任湘西镇守使署参谋、护法军第一路军参谋长兼第一梯队团长等职,经营湘西数十年,有“湘西王”之称。1949年,率部起义,为解放军挺进大西南扫除了障碍。著有《艽野尘梦》《军人良心论》《寥天一庐日记》等。
- 曾国藩大传(下)曾国藩出身平凡,没有显赫家世,却凭借不懈奋斗,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国之栋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布衣到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最终成为晚清中兴名臣。他是如何面对困难、咬牙立志,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赤地立新、运筹帷幄,又是如何在功成名就之时保持清醒、全身而退? 著名清史专家林乾、迟云飞研究曾国藩二十余年,积累深厚,本书基于扎实的史料,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晚清名臣曾国藩起伏跌宕、逆风飞扬的一生;不仅详述了曾国藩的成长轨迹、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深入解读了他的精神世界与成功秘诀。 本书文风轻松耐读,精彩程度虽非小说却胜似小说,令人爱不释手。这部传记不仅是对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更是对普通人如何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升级的深刻启示。 林乾,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曾国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雍正十三年》。著有《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清通鉴·康熙朝》《中国司法制度史》《雍正十三年》《曾国藩大传》(合著)等。 迟云飞,历史学者。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清末新政改革、民国初年政治变革。著有《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宋教仁思想研究》、《曾国藩大传》(合著),编著有《清通鉴》(合著)、《清史编年》(第12卷),发表学术论文约百篇。
- 曾国藩大传(上)曾国藩出身平凡,没有显赫家世,却凭借不懈奋斗,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国之栋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布衣到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最终成为晚清中兴名臣。他是如何面对困难、咬牙立志,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赤地立新、运筹帷幄,又是如何在功成名就之时保持清醒、全身而退? 著名清史专家林乾、迟云飞研究曾国藩二十余年,积累深厚,本书基于扎实的史料,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晚清名臣曾国藩起伏跌宕、逆风飞扬的一生;不仅详述了曾国藩的成长轨迹、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深入解读了他的精神世界与成功秘诀。 本书文风轻松耐读,精彩程度虽非小说却胜似小说,令人爱不释手。这部传记不仅是对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更是对普通人如何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升级的深刻启示。 林乾,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曾国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雍正十三年》。著有《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清通鉴·康熙朝》《中国司法制度史》《雍正十三年》《曾国藩大传》(合著)等。 迟云飞,历史学者。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清末新政改革、民国初年政治变革。著有《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宋教仁思想研究》、《曾国藩大传》(合著),编著有《清通鉴》(合著)、《清史编年》(第12卷),发表学术论文约百篇。
- 群芳谱诠释本书是不得不读的博物学经典,是中国园艺古籍整理的“名作”。该书对明代王象晋所撰的园艺史著作《二如亭群芳谱》中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药、木、花、卉、鹤鱼等十二谱的主要条目进行了校订与考释。全书诠释独到、资料丰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研读《二如亭群芳谱》、研究中国园艺的必备参考,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与关注。 伊钦恒(1905—1985),广东梅县人,我国著名的农史学家、园艺学家。伊钦恒先生致力于中国农业典籍,特别是园艺典籍的整理研究。先后撰有《实用蔬菜园艺》、《实用果树园艺》、《花镜校注》、《授时通考辑要》、《群芳谱诠释》等书。
- 中国考古百问考古天然地带有一些传奇色彩,那么,真实的考古学是什么样的?考古学发现了什么样的古代中国?这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本书由活跃在考古第一线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执笔,共设置100个题目,涵盖了什么是考古、怎样做考古、古代聚落与城市考古、古代墓葬考古、特种考古、石窟考古、技术与文明、古代文化、丝绸之类等九大领域,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以新颖、巧妙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专业、严谨的考古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理念、方法、技术、重要发现、重要文物、重要遗址,梳理中国考古学的前世今生,使读者对中国考古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对华夏文明有更深的理解与思考。 主编: 刘文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新疆历史文物》《沙海古卷释稿》《丝绸之路——内陆欧亚考古与历史》《新疆考古论稿》等。 编委: 孙国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周繁文,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cctv纪录片《何以中国》总撰稿人 杨石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王子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冯筱媛,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研究部 王泽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曹叶安青,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 丁曼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
- 齐物·齐论·齐语言《庄子》之“道”,“逍遥游”为“道”之境界,而“齐物论”则是得“道”之津梁。本书尝试从《庄子》文本本身出发,还原庄子时代背景。入乎其内,以“逍遥游”和“齐物论”为视角,发掘庄子思想的深刻性;出乎其外,以天地万物和宇宙人生为准绳,把握庄子思想的系统性。在内外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会通精神分析理论与语言哲学,揭示庄子思想轨物范世的本真意义,深度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发掘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王永豪,文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十余篇。获省市级奖项二十余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普及与应用重点课题等。
- 家记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的散文集,主要记述父母、姐弟以及儿孙的生活侧面。几代人的亲情,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让一个普通的家,充满人生况味和世事沧桑。不同的时期,肖复兴先生及其家人生活在各处。父母在北京,姐姐在内蒙古,弟弟在青海,自己在东北,儿孙在国外,充分体现出时代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形塑着一个人的内在与外在。肖复兴先生的文字朴实动人,血浓于水的绵长亲情跃然纸上,令人体会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以及家作为坚强后盾所给予一个人的无穷力量。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著有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两百余种,其中关于北京的作品有《蓝调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我们的老院》《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天坛六十记》《天坛新六十记》《燕都百记》等。
- 生于1958本书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叶的个人生活史。全书以散文的笔调,从不同侧面回忆了作者人生的前二十年,讲述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自己的成长经历、读书生活,各种农活的劳作方式,家乡的特色吃食,父母的辛苦撑持,乡人的喜怒哀乐,自己青年时代的苦闷、向往直至考上大学改变人生的经历。全书以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展现了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 翟德芳,出版人、编辑,1958年生于辽宁丹东,1982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历任知识出版社总编辑、社长,香港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党委书记兼总编辑。1993年获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著有《书业寻道》,译著《汉字的文化史》等。
- 干戈之影在商代人看来,战争和打猎其实是一回事,战争的对象是周边的异族,这些异族被他们视为各类精怪,而不是人类…… 商代军队,包括商王、各类贵族武士和大量女性武士,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则是由氏族农民组成的步兵。只有贵族武士才能驾驶战车,穿戴青铜头盔与皮甲,身披虎皮,指挥原始的骑兵以及战象部队,用大斧和弓箭作战。普通的步兵,主要使用短戈、长矛和盾牌的组合,并广泛使用飞石和弹丸射击,攻击敌方的非致命部位,将其射伤、擒获…… 商代战车、战象、步兵的阵型,往往是模仿宇宙结构中的神圣数字,形成“三”或“五”的阵型排列,如分别为“左、中、右”三个组成部分的方阵……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通过考察和梳理古代传世文献,以及甲骨文、锎器铭文、简帛文字,结合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并参鉴世界上其他古代民族的战争资料,综合复原出石器时代以迄商代战争的立体画面,揭示商代战争和当时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商、周之间在战争方面的历史剧变。 李竞恒,1984年生,四川江油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岂有此理?:中国文化新读》、《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等书。
- 唐诗选注葛兆光先生以自己对于诗史的深刻洞察及对于唐诗的细致体验,从浩瀚的唐诗中精选78位诗人的282首诗。其中既有好诗名篇,也有在诗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作品。小传中关于诗人风格的描述,前人品评之汇总与作者的的创见有机融合;注释广征博引,具体而微,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诗意和技巧的理解与感受。作者善用比喻,语言通俗易懂,适合普通读者作为诗词入门读物。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著有《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想象异域》《历史中国的内与外》《亚洲史的研究方法》等。曾获得第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一届长江读书奖、第三届思勉原创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第三届与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三届亚洲图书奖、第二十六届亚洲·太平洋奖等。
- 大处着眼持久战是抗战史研究中具有枢纽作用的关键问题之一,《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系统阐述抗日战争军事战略方针的重要著作。 本书深入梳理抗战初期持久战思想的渊源与变化,国内各方势力对抗日战争进程的理解,对抗日持久战的主张与观点,以及持久抗战到底究竟什么是“到底”、如何进行“到底”;阐述了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针对的对象和主要目的,以及《论持久战》这部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出版后的传播与反响。 桑兵,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辛亥文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晚清民国史的论文百余篇。近期主要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清代以来的学术、大学与近代中国、近代中日关系史等。
- 载欣载奔:过一过中国人的好日子《载欣载奔:过一过中国人的好日子》一书呈现了数十个家庭在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路上,个人以及家庭的种种美好变化。主体来源于“我心安处,天清地宁”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 薛仁明,作者,讲者,行者。 出生于台湾台南南边的渔村茄萣,系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薛氏来台第十二代。父母亲未受学校教育,均不识字。高中二年级开始,长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岁因之休学半年。十九岁之后,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焦点,是生命之修行与文化之重建。 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乡下。直至2009年,才开始在两岸的报刊发表文章。文章聚焦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命实感,长于从浅近之处,推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在当下,总能以文化的角度切入,使人即使面对劫难,仍处处见到生机。尤其能将中国文化中的人间兴味,在不知不觉中给挑拨开来,霍地亮出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已出版的简体著作,有《孔子随喜》《乐以忘忧》《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等书。2017年12月获得“2017海峡两岸年度作家”称号。
- 重读毛泽东诗词《重读毛泽东诗词》由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陈晋任主编,经毛新宇审定。书中所选毛泽东诗词共计67首,是对广泛流传的78首版毛泽东诗词所作的精选新编。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毛泽东诗词不仅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担当、鲜明的时代精神,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支撑和精神力量。 鉴赏资料方面,对诗词关联的原典进行了全面整理;诗词创作背景方面,结合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历史资料、文学资料;自注自解方面,重新整理作者第一人称叙述的内容(答记者问、信件往来,订正讹误等情况),力求有据可考,出处可靠;诗词赏析方面,以毛泽东诗词为主线,凝练串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史。 此外,更有国内播音主持领域老中青三代名家献声,倾情诵读毛泽东诗词,以期让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毛泽东诗词奇雄豪放的意蕴。 陈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研究员,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有关毛泽东研究的主要著述有《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的诗路和心路》《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等10余部。 毛新宇,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
- 虎变《易传·革》有云:“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如果将战国七雄比喻成七匹猛虎,那么其中的赵、魏、韩三虎都是从春秋晋国的同名卿族演变而来。 本书充分利用《左传》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丰富材料,聚焦于春秋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晋国,以卿族政治为主线,不仅按时间顺序还原了晋国卿官领导班子变迁、卿族兴盛衰亡的壮阔史事,还逐一梳理了晋国十大卿族的演化简史,生动清晰地展现出各大卿族化家为国的“虎变”事业和成败殊途的历史结局。 刘勋,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综合办文书规划高级主管,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创始理事,曾任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学助理教授、教学副教授。200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左传》研究和普及工作,编著有《〈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著有《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春秋十日谈》。
- 瞿秋白的生前身后本书由瞿秋白之女(继女)瞿独伊口授,周海滨执笔,讲述了瞿秋白的革命历程,瞿秋白就义后的历史评价过程,杨之华(瞿秋白妻子)和瞿独伊的经历等。附录杨之华《忆秋白》、瞿秋白《多余的话》(南京国民政府档案,手抄本,中央档案馆藏)、陈铁健《(多余的话)与瞿秋白的心路历程》、雷颐《瞿秋白的身后命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道路的曲折与光辉,正能量的产生和积聚。 瞿秋白,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霜,江苏常州人。1917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时参加领导北京学生爱国运动。1934年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任中央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兼中央办事处教育部长。是中央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遭国民党军队包围被俘,6月18日在长汀英勇就义。遗著编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 本书讲述了瞿秋白的革命历程,就义后历史评价的波折,妻子杨之华和养女瞿独伊的经历。附录《多余的话》、杨之华《忆秋白》等。
- 何鲁之死1831年4月9日,伦敦盖伊医院三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中国病人何鲁切除一个重达56磅的巨瘤。在长达1小时44分钟无麻醉的手术过程中,何鲁多次昏厥,最终死在手术台上,时年32岁。 本书以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试图通过西医敲开中国大门背景下的小人物何鲁的跨国医疗事件为主线,利用海内外诸多一手资料,将此事引起的震撼,特别是对英国政坛和近代外科学史的持久影响作了精心刻画,展现了中英关系、医学进步、医学伦理、东方形象等政治、外交、科技、文化图景。 高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有《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2009)、《步行者:闻玉梅传》(2021),主编《医学与历史》(2020)、《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2023)。
- 人世事,几完缺:啊,晚明本书收录史学名家樊树志教授近十余年间所撰有关晚明史的要文十三篇,既娓娓解读了晚明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如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六君子之狱、魏忠贤崇拜运动、文人结社等,又剖析了晚明著名文人士大夫,如徐阶、张居正、文震孟、郑鄤、倪元璐、吴应箕、黄道周、刘宗周、吴伟业等人的仕宦与心路历程,这些主题几乎涵盖了晚明史的重要方面。 书中配有六十余幅图片,包括人物肖像、书画作品、典籍书影、档案资料及其他历史遗物等多种类型,以期形象生动地还原历史场景,图文相彰,是研读晚明史乃至明史的优秀读本。 “人世事,几完缺”,选自清吴梅村《贺新郎·病中有感》,最能代表耄耋学者樊教授数十年研究晚明史的感慨心境。 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代表作《晚明史(1573—164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晚明大变局》入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新华网、新浪网等二十余家媒体2015年度好书。
-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增订本)在安史之乱的刺激下,经过一系列演变,宦官势力最终攫取了“天子亲兵”神策军的军权。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也直接促成了中晚唐宦官政治的出现。宦官集团凭借军权,立君弑君,政变屡起,波云诡谲;君主不甘受制于宦官,数次起用近幸之臣,谋诛宦官而不可得;当皇权不振之时,官僚集团也多依附宦官,或意图中兴,或朋比苟安,双方党争连绵不绝。 本书以神策军为切入点,以宦官政治为主线,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系统地阐释了中晚唐政治秩序的重建及其演进过程,探讨宦官政治对五代及宋初国家权力结构的重要影响。 黄楼,男,汉族,安徽蒙城人,1980年12月生。1998—200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留校任教,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唐代政治史、中古石刻文献、敦煌吐鲁番文书。出版专著《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2008)、《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2017)、《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2019),《吐鲁番出土官府帐簿文书研究》(2020)。先后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参与“二十四史暨清史稿修订工程”之《北史》修订等重要科研项目。
- 新月集 彤管集《新月集》主要译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新月集》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勾起了我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彤管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部英文诗集。在诗集中,诗人讴歌了爱情的魅力与不朽。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作曲家、社会活动家。他不仅是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更是跨越国界、触动心灵的文学巨匠,以孩童般的纯粹和哲人的深邃,编织出一首首关于爱、生命和自由的赞歌,为全球亿万读者打造了一座充满温暖与启迪的精神家园。 泰戈尔始终关心中国,热爱中国文化。早在1916年,他就曾公开谴责日本对中国山东的侵略。1924年访华,呼吁中印两国友谊,并得到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1937年设立中国学院,以促进印度的中国文化研究。其后,他坚定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严厉谴责日本法西斯的暴行。1941年病重,满怀深情作诗回忆:“有一次我去到中国,那些我从前没有会到的人,把友好的标志点上我的前额,称我为自己人。” 泰戈尔的作品很早就已传入中国,影响了郭沫若、冰心、徐志摩、舒婷等众多中国诗人的创作,深受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喜爱。如今,《新月集》、《游鸟集》(旧译《飞鸟集》)、《献歌集》(旧译《吉檀迦利》)、《园丁集》等以合集或选集形式列入了大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 李家真,知名译者。曾任《英语学习》杂志副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英语事业部总经理及编委会主任等职,现专事翻译。他所译新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华书局,2022),译文准确,语言地道,注释靠谱,深受福迷肯定。此次新译泰戈尔九种英文诗集(全面收录泰翁1130首诗歌),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清新隽永之美,更订正了通行旧译本中的诸多误译,让我们得以徜徉于泰翁的诗行间,享受一场文字与灵魂的双重盛宴。
- 游鸟集 园丁集《游鸟集》(旧译《飞鸟集》)是印度文豪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享誉世界。这部诗集收录了326首清丽的小诗。飞鸟、溪流、星星、秋萤、山峦、花朵……世间万物都在诗人的笔下散发出奇特的魅力。诗人以短小精悍的语句道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读这些小诗,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干净明亮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地清新怡人。 《园丁集》收诗85首,是泰戈尔的又一部重要诗集。这部诗集是“关于爱与生命的诗歌”,清新优美、深挚动人,同时也不乏深刻的哲思,正如诺贝尔颁奖辞对此集的评价:“从中我们看到了他个性的另一侧面——忽而臣服于青春爱情的交缠苦乐,忽而沉溺于生命枯荣引发的焦灼与欢欣;与此同时,所有这些体验都伴随着关于超凡世界的点滴思考。”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作曲家、社会活动家。他不仅是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更是跨越国界、触动心灵的文学巨匠,以孩童般的纯粹和哲人的深邃,编织出一首首关于爱、生命和自由的赞歌,为全球亿万读者打造了一座充满温暖与启迪的精神家园。 泰戈尔始终关心中国,热爱中国文化。早在1916年,他就曾公开谴责日本对中国山东的侵略。1924年访华,呼吁中印两国友谊,并得到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1937年设立中国学院,以促进印度的中国文化研究。其后,他坚定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严厉谴责日本法西斯的暴行。1941年病重,满怀深情作诗回忆:“有一次我去到中国,那些我从前没有会到的人,把友好的标志点上我的前额,称我为自己人。” 泰戈尔的作品很早就已传入中国,影响了郭沫若、冰心、徐志摩、舒婷等众多中国诗人的创作,深受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喜爱。如今,《新月集》、《游鸟集》(旧译《飞鸟集》)、《献歌集》(旧译《吉檀迦利》)、《园丁集》等以合集或选集形式列入了大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 李家真,知名译者。曾任《英语学习》杂志副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英语事业部总经理及编委会主任等职,现专事翻译。他所译新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华书局,2022),译文准确,语言地道,注释靠谱,深受福迷肯定。此次新译泰戈尔九种英文诗集(全面收录泰翁1130首诗歌),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清新隽永之美,更订正了通行旧译本中的诸多误译,让我们得以徜徉于泰翁的诗行间,享受一场文字与灵魂的双重盛宴。
- 没有找到相应作品
获取数据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