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家庭
- 脆弱的家庭在外人看来,家庭矛盾要么小到不值一提,要么大到不可饶恕。 可对自己而言,其中既有难以割舍,又有求之不得。 让人放不下的,到底是对方的好,还是自己的弱点? 作为治疗师,奥古斯都和玛格丽特夫妇的工作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挽救其他家庭。可正因如此,他们也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问题。虽然一生都在治疗别人的家庭,但这回自己家却成了“热锅上的家庭”。 本书便为读者展现了其中的点点滴滴。一个家庭是如何诞生的?在各个阶段可能遇到哪些问题?不同类型的人尤其需要留意哪些方面?在两位治疗师的带领下,我们将像读故事一样体会每个家庭的苦与乐,并用自己独特的嗅觉找出解决之道。 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是将一连串的不完美结合起来,我们却能得到美好的生活,或许,这正是家的魔力和魅力所在。 奥古斯都·Y.纳皮尔,1938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跟随卡尔·惠特克实习,他们后来由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合作关系。后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精神医学系,并参与了儿童与家庭研究计划。目前在亚特兰大负责一个家庭治疗工作室,经常与同样是心理治疗师的妻子一起为一些家庭提供治疗。多年来一直在为一些专业报纸撰写文章,代表作:《热锅上的家庭》。
- 热锅上的家庭(40周年纪念版)樊登读书会收听量破2000万。豆瓣8.7高分力推!重新定义心理治疗,颠覆对家庭的认识!后浪出品 以往,我们把心理问题归咎于个人、创伤和原生家庭,试图站在个人的角度突破创伤性经历和童年问题。 可这本书告诉我们,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人不必也不应孤军奋战,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找对方向,化解家庭危机的。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自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是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作者: 奥古斯都·纳皮尔,1938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跟随卡尔·惠特克实习,他们后来由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合作关系。后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精神医学系,并参与了儿童与家庭研究计划。目前在亚特兰大负责一个家庭治疗工作室,经常与同样是心理治疗师的妻子一起为一些家庭提供治疗。多年来一直在为一些专业报纸撰写文章。 卡尔·惠特克,1912年生于纽约,雪城大学医学博士,在路易斯维尔大学接受精神医学训练。1955年参与开办了亚特兰大精神病诊所,开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并研究他们的家庭。1965年成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精神医学教授,在那里工作直至1982年退休。曾在很多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了多本心理学教材。 译者: 李瑞玲,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东吴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影评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任教于东吴大学心理学系。
- 胡思乱想消除指南☆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推荐,应对各类日常消极情绪的实景演练宝典。 ☆做思维的主人、行动的巨人,才不会成为情绪的仆人。 ☆针对沮丧、愤怒、焦虑、自卑、抑郁等八大常见情绪问题,帮你发现和纠正错误思维,跳出思维反刍怪圈,终结精神内耗。书中收录大量案例与示范,对错误思维做出了细致、明确的分类,提供了思维监控表、逻辑与行为反驳等实用工具,并附有参考答案,手把手教你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总对自己说“别想太多了”,这本书就是写给你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些问题而陷入灾难性的胡思乱想无法自拔,事后复盘时却意识到事情的根源其实不值一提?因为纠结某些问题去找朋友谈心,结果被他们的话语点醒,以新视角思考,立刻如释重负?当你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你的感受会发生变化,无数恼人的杂念自然会被一扫而空。 我们每天的经历都可以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如何思考,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如何。这个理念便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则。 本书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全面而易懂的介绍,覆盖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沮丧、愤怒、焦虑、自卑、抑郁等八大消极情绪。针对每一种情绪问题,作者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解决方案和练习,帮我们挖出情绪背后作祟的错误观念,用思考和行动扭转感受,远离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莎拉·埃德尔曼(Sarah Edelman)博士,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作家、培训师,独立精神卫生机构“黑狗研究院”顾问,广播公司电台节目常驻嘉宾。除了临床工作,莎拉还为心理学研究者和公众提供培训项目。她曾在悉尼科技大学研究与任教,在悉尼大学教授认知行为疗法课程超过20年。
- 天生非此☆《卫报》《泰晤士报》力荐的国民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全新力作,经BBC、卫报、电讯报、邮报在线等多家媒体联合报道。 ☆观点新颖,立意深刻。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上一代和下一代?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总有那么多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子女对我们的需求总会产生那么多让我们力不从心的时候,当我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像父母对待我们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案例生动丰富,引人入胜。泰格·伍兹是如何成长为一位高尔夫球天才的?他又为何会沦为公众口中的“性瘾者”?英国名媛葆拉·耶茨与皮驰斯·盖尔多夫母女为何会以同一种方式相继死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位孙子又是如何逐步反目成仇的? ☆契合时下热点问题,写读者想知道的东西:将孩子托付给育儿机构会出哪些问题?有哪些绝对不能对孩子做的事?“虎妈式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乖孩子”和“天才”身上又存在哪些隐患?开放生育政策的时代,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抚养多个孩子时应该注意什么?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在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又常常隐隐地觉得委屈? 为什么我们在性情、处世方面和父母越来越像? 为什么父母非得用一种让双方都难受的方式与我们相处? 先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心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就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通过考察、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个人经历和相关案例,向我们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是由后天培养造成的。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及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流淌,想要改变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 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包括《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Juvenile Violence in a Winner-Loser Culture)和《沙发上的不列颠》(Britain on the Couch)。《沙发上的不列颠》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此外,他也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
- 如何正确吵架学会有效争吵,吵出持久幸福 ☆爱情也许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童话,幸福却只能来自积极坦诚的撞击,哪有不吵架的伴侣?你们对待争吵的态度,将决定你们关系的未来。 ☆本书作者莱特夫妇对婚姻进行了30年研究,在伴侣培训项目中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他们发现,一味回避争吵、维持表面和谐的做法,会让伴侣失去共同成长的机会,对爱情有害无益。只有学会正确的吵架方式,勇敢吵,坦诚吵,才有机会解决你们各自身上和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将日常生活中的争吵分为15类,剖析了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各种常见误区,提出了帮助伴侣获得幸福的6条技巧。争吵不仅仅是具体事件引发的,它还可能反映出一方或双方未被满足的渴望、未被解决的问题以及某种需要打破的思维模式。你们要做的,正是借着吵架的机会挖掘这些意义,从而让你们不仅有相爱的激情,更懂相守的艺术。 你也许见过很多教你避免吵架、和谐沟通的婚姻指南,本书的主题却正好与之相反。莱特夫妇在对大量伴侣进行研究、提供咨询和培训的基础上提出,将无效争吵转变为高效率、有意义的争吵,借争吵之机发掘其后隐藏的真正问题,才是促进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 吵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吵,徒然让无效争吵一再损害伴侣间的感情。本书将教你分辨15种最常见的争吵类型,并介绍挖掘争吵的本质、将冲突转变为幸福的6个技巧。你将看到,某些通过主流文化深入人心的爱情理论是多么不可靠,能给双方带来真正幸福的亲密关系其实需要你们走下云端,在脚踏实地的冒险中获得。你们能走上持续幸福的道路,同时成为更好的自己,奥秘尽在每一次小小的争吵之中。 朱迪斯·莱特,美国著名婚姻与生活方式教练、演讲家、咨询师、教授和畅销书作家,曾多次做客《20/20》《早安美国》《今天》和《奥普拉·温弗丽脱口秀》等新闻与谈话节目,登上《嘉人》《健康》等杂志。 鲍勃·莱特,美国著名演讲家、教育家、咨询师、教授、未来学家和畅销书作家,曾被《克瑞恩商业报》(Crain's Business)评为“最佳咨询师”。 莱特夫妇创立了莱特基金会、莱特研究生大学和“人类潜能实现”项目,“动力与创新”伴侣培训项目便是其中的一环。他们共同著有获奖之作《持续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Transformed!)。
- 情感勒索畅销全球20年的心理学经典 终结以爱为名的操控游戏 摆脱一再退让的恶性循环 ☆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你要是敢跟我离婚,就别想见孩子了!” “你个不孝子,是不是想让我死给你看?” “我好难受,看看你让我变成什么样了!” “你不是想要这个吗?那就乖乖听我的。” 这四种情感勒索者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朋友、同事……他们也许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你好”,却会让你过得生不如死。 情感勒索者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了他们的受害者。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没有人是赢家。 ☆首部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学经典 精准剖析情感勒索者的动机与套路,畅销美国20年,带起“情感勒索”讨论与写作风潮。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作家苏珊·福沃德梳理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系统呈现关于情感勒索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从辨别与诊断,到应对与自救,《情感勒索》以来自家庭与职场的大量案例,介绍简明好用的人际求生方法,教会你应急止损,重建信心,打破勒索与屈服的恶性循环,走出人际关系中的迷雾。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苏珊·福沃德: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经常作为嘉宾出席脱口秀,并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一档面向全美播音的节目。除洛杉矶的私人门诊外,她也在南加州诸多心理与医疗机构担任咨询师。她的作品《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女人》(Men Who Hate Women and the Women Who Love Them)与《有害的父母》(Toxic Parents)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 亲密谎言发现与应对来自枕边人的欺瞒 When Your Lover is a Liar: Healing the Wounds of Deception and Betrayal 畅销书《原生家庭》《情感勒索》作者苏珊·福沃德醒脑解惑新作! 感情不忠、金钱黑洞、秘密恶习、双重生活…… 挑战亲密关系中那些危险与敏感地带。 恋爱进行时,做出最坏的预案;关系结束后,保全无损的自我。 本书以作者担任心理咨询师数十年来的经验为基础,聚焦于婚恋关系内习惯性欺骗的现象,对其分门别类地做了总结,是一本自我诊断与疗愈手册。 本书通过一件件真实案例,不仅对习惯性欺骗的行为与原因做了分析与归类,更为受害者提供了应对欺骗与背叛的方法,包括与说谎者沟通的技巧,以及判断是否放弃一段关系的依据。这些方法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能够帮亲密关系中欺骗行为的受害者摆脱欺骗—容忍—再欺骗的恶性循环,恢复积极心态,或挽救岌岌可危的关系,或找到开启新生活的可能。 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经常作为嘉宾出席脱口秀,并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一档面向全美播音的节目。除洛杉矶的私人门诊,她也在南加州诸多心理与医疗机构担任咨询师。她的作品《原生家庭》(Toxic Parents)与《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女人》(Men Who Hate Women and the Women Who Love Them)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热销英国近20年的经典著作 《卫报》《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击节叹赏 与英国国民心理学家一起追寻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长轨迹,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天生非此》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又一经典著作,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BBC知名男主持人杰里米·韦恩倾情推荐,《卫报》《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击节叹赏。 ☆另辟蹊径,立足时间维度将人生的前6年拆解成3部分,围绕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界限三个主题讲解童年经历、原生家庭培养对人一生的影响。 ☆案例丰富多元,既包括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众所周知的名人的故事,也结合了患者的治疗过程,还涉及对罪犯、精神疾病患者的采访和对其原生家庭的追溯。 ☆边写故事,边揭开记忆深处的秘密。本书将提供全框架式的指导和丰富详细的范例,从定主题、选择中心人物到情节铺设环环相扣,留下看得见的个人成长足迹。 家人对你的期待是否让你困扰? 你的生活中充满了嫉妒、竞争或不自信等元素吗? 与别人交往时,你是否总会陷入同一种破坏性的模式中? 作者将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本书,将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开,为我们分别展示了一个人因何变得严厉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态或健康。0~6个月的主题是自体感与自我界限,理应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否则可能自恋或产生反社会心理;0~3岁的主题是关系模式,理应养成健康的依恋模式,否则可能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3~6岁主要涉及良心,理应学会兼顾自己和他人,否则可能过于墨守成规或叛逆。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解读自己的童年经历,认清真实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处理原生家庭问题。 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Not in Your Genes)、《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Juvenile Violence in a Winner-Loser Culture)和《沙发上的不列颠》(Britain on the Couch)。《沙发上的不列颠》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
- 听懂另一半英国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倾情推荐、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8个月、被译为31种语言、拯救了无数读者婚姻的两性研究经典。两性各有一套惯用语言,误解常始于不对等的沟通。 ☆ 你以为你说的话就等于TA听到的吗?每天有多少争执是本可以避免的?有多少真挚的情感表达在对话中流失? ☆ 英国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倾情推荐,8个月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被译为31种语言的两性语言学代表作。 ☆ 他迷路时,为什么宁可自己找也不愿开口问?她诉苦时,为什么比起建议更希望得到安慰?两性不同的社群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性别方言”。当女性看重的关系性对上男性要求的独立性,常常让一方传达出的不等于另一方接收到的,误解和争执因此发生。 ☆ 随语言学者深入社会的肌理,探寻沟通的逻辑。于人,明白他/她怎么想,为什么这么说,期待你如何答;于己,发觉性别方言的烙印,有效调整心态,懂别人,更懂自己。 ☆ 无论你是与异性沟通还是与同性相处,无论你的沟通对象性格如何,本书都能从一个全新角度给你启发,帮你察言观色,知己知彼,提升情商,和睦关系。 黛博拉·泰南在本书中分析了两性沟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男性和女性的沟通方式本质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建构的。女性使用的是建立联系的语言,更注重亲密性;男性使用的是确立地位的语言,更追求独立性。因此,在两性间的对话中,双方的首要目标并不一致。这种差异与感情深浅无关,却造成了不少误解,经常让双方都感到委屈。泰南会告诉你,了解了这种差异的起因和表现,你会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另一性的所思所感。 泰南整合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在本书中提供了大量来自现实生活会话的实例,你会在其中看到自身经历的影子。除了对两种沟通风格的基本解读以外,你还会读到两性对话中的打断现象、公开与私下沟通的差异、说教与聆听以及八卦行为的意义等引人深思的内容。 黛博拉·泰南(Deborah Tannen)是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目前在乔治城大学任语言学教授,也是该校的6位荣誉终身教授之一。她曾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并获得该校“麦格劳杰出讲师”头衔。她出版了12部畅销书。
-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关于快乐的迷思,着实困扰着每一个爱思考的人。 本书作者安德斯·汉森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四时他考虑转学换专业,并为此寝食难安心烦意乱了6个月。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并非不清楚自己最终会如何选择,只是无法“跳过”这段痛苦的摇摆期。成为医生后,看着一个又一个有着相似经历的患者,他回想起了这段往事,并找到了一种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 读完本书,我们可能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误解了快乐,误将“变快乐”当成一种压力;可能决定善待自己,改善生活方式;也可能调整观念,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快乐模式。 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再会因不快乐而烦恼。 安德斯·汉森(Anders Hansen),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百万销量作家,接连斩获2019年瑞典年度健康大奖(二度获奖)、精神病基金会大奖,入围年度最佳数码教育家奖。他目前致力于推进公共健康,他的节目《P1之夏》在瑞典拥有近300万人次收听量。
- 万幸我还活着进入大学后,我曾一度患上了严重的“社交焦虑症” 穿过黑暗笼罩无尽隧道时 无休止地徘徊于莫比乌斯环中时 我奢望着有一天可以回归正常的生活 在医生、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 我踏上了一条异常艰难的重生之旅…… 万幸,我没有放弃 金叡智,韩国漫画家、自由插画家。曾饱受社交焦虑症的困扰,在痊愈期间,开始创作自传性质的漫画。已出版作品《万幸我还活着》《我是清洁工》等。韩国“百万人书评团”在好评中指出,金叡智的漫画体现了“生活虽然严酷,但也比想象中要值得过”。 译者:孟阳,女,199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韩国檀国大学韩中翻译专业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文学翻译、文化翻译,译有儿童科普类图书《真好奇,宇宙》,梦想成为心怀热爱的翻译人,大译象文化发展(天津)有限公司优秀译者。
- 冷暴力本书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伊里戈扬探讨了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阶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她阐明了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分别针对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提出了建议。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医学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曾在巴黎第五大学任客座教授,专攻精神暴力行为,主要研究职场上的精神虐待。她曾数次作为嘉宾出现在法国的电视节目上,并积极推动法国针对职场和家庭内部精神暴力的立法进程。
- 照顾好你的“心”关于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由于社会偏见和认知不足,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避而不谈。可是,心理健康问题其实非常普遍,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自愈”。本书试图通过分析青少年可能遇到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压力、身材焦虑、恋爱烦恼、同龄人竞争、抑郁等等),为读者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让读者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寻找自己所需的帮助。 朱诺·道森,英国知名作家,有多部获奖作品,广受青少年读者喜爱。曾获得心理学一等学位。从15岁开始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在经历过许多艰难岁月后,已经可以自如地与之相处。 奥利维娅·休伊特,专业心理治疗师,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工作。喜欢阅读侦探小说。曾经因为躲在衣柜里抽烟被女子寄宿学校开除。 绘者:杰玛·科雷尔,毕业于诺里奇艺术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曾获2010年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颁发的国际青年设计大奖。喜欢双关语,迷恋所有卡通的东西。 译者:孙依静,翻译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出版的翻译作品有《莉莉的选择》《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夏洛克·福尔摩斯:从未存在,永远流传》等。
- 赞扬与责备用共情理解人,以情商打动人 使夸奖恰到好处,让批评利人利己 《纽约时报》《卫报》和BBC盛赞的心理学家教你更科学地与人沟通,提升共情能力 ☆一件扩展情商、提升共情能力的利器 共情是奥巴马最看重的一项品质,也是情商的核心。缺乏共情的赞扬会适得其反,富含共情的责备能让人心悦诚服。本书将向读者展示人的共情能力如何发展,有哪些特点,以及它在那些情况下将被削弱,让读者增强感同身受的能力,让人们更大限度地理解彼此。 ☆一系列实用沟通技巧 叙述赞美法、回应式评判、魔法比例、三明治法……作者将30年学术生涯所获成果和领域内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为读者分享了各种前沿、科学的沟通技巧。 ☆一本探讨社会心理的通俗读物 本书乍看之下是在探讨社交沟通问题,其实也涉猎了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园霸凌、网络暴力、职场拉踩、性别歧视等深刻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和努力。 “这孩子一点儿都不懂事!” “我朋友也太不体谅人了!” “你又漂亮又能说会道。” 在每天的沟通中,我们都在对周围人的好与坏做出评价。但我们的赞扬与责备客观真实吗?我们要如何提升这项能力呢? 作者将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于本书中,揭示了赞扬与责备的机制是如何在亲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运作的。赞扬不仅能表达喜爱,还可能涉及利用与讽刺;责备不仅与不满有关,还可能隐含着歧视和推脱责任。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需求和真实意图产生更深的理解,试着容忍他人的看法,客观评价身边的人,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特丽·阿普特(Terri Apter)心理学家、作家、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导师,她关于家庭动力学、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著作获得了国际认可。她有多部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年度优秀读物”,并斩获多项大奖,《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卫报》等知名媒体都对她的著作赞誉有加。
- 沉默契约老板没帮我加薪,因为他知道我不好意思提。 我觉得伴侣应该换一份更累但薪水更高的工作,可实在开不了口。 朋友常常占我小便宜,但我不知道要怎么说才能不伤感情。 沉默契约就是人际关系中未曾言明的“潜规则”,它源自你未说出口但又认为他人应该明了、应予以尊重的一些设想、期望和观念。这些问题看似不大,但因为爱面子、怕冲突、不想伤感情,你从未挑明,却没想过每次寄希望于对方心领神会都只是在增加隐患,陷关系于分崩离析的境地! 本书从沉默契约的原生家庭源头讲起,逐一破解了我们与爱人、父母、子女、朋友、同事、老板间的沉默契约,将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故事分析拆解开来,并提供了实用好掌握的解决方案。最后它通过“沉默契约工具包”,分步骤、手把手地教我们做好沟通的每一步,打开彼此的心结。比起转弯抹角、暗中许愿,学会主导这些对话,才能维护好高质量的成熟关系! 琳达·D.安德森Linda D. Anderson:临床心理学家、治疗师,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和巴德西蒙洛克学院任教,个人执业超过25年。 索尼亚·R.班克斯Sonia R. Banks:临床心理学家和行为健康策略师。执业超过25年,主张运用行为游戏治疗,让人了解“可能的自我”,进而改变。还以开创性的跨学科方法进行关系咨询和辅导。 米歇尔·L.欧文Michele L. Owens: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治疗师,执业超过30年。一向热衷女性、伴侣和家庭的关系发展议题,并致力于改善青少年及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对于文化和传统如何支持和增强心理健康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为此创立了整合课程。
- 我们的孩子在呼救儿少精神科专科医生暖心之作 带你一窥真实的儿少精神科诊室日常 借这些伤痕累累的孩子的亲身经历,助我们听懂孩子的呼救 数位家长、老师和精神科专业从业者动容推荐 ◎“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说啊!”其实孩子什么都说了。 孩子的沉默、愤怒、自伤背后,藏着一颗很想被看见、被爱护的心。 ◎你可能以为…… “还是个孩子而已,会有什么压力。” “孩子只是多愁善感,在无病呻吟。” “什么都不谈,孩子就什么都不知道。” “孩子是故意特立独行,孩子气地反抗。” “我的孩子,当然我最了解。” ◎这本书或许会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帮助你真正看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没有说出口的话,往往是最需要我们去倾听的,而这些看似没有说出口,其实已经由他们的行为表达了。 如何透过孩子表面的行为,看见他们的内心?谢依婷医生通过温柔的笔触,将20余个伤痕累累的孩子的生命碎片写成这本书,带着我们一起倾听孩子们无声的呐喊,逐渐明了: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小事,可能是令孩子窒息的压力;大人不理解的情绪波动、行为变化,正是孩子释放的求救信号——“请你们真的了解我!请你们好好爱我!”这样才能看入孩子受创的心,找到伤的源头,从而理解、接纳孩子,让他们更有力量地成长。 谢依婷,儿少精神科专科医生。 外表像大学生的她,却是孩子口中的“医生阿姨”。看诊时,她既能跟牙牙学语的两岁小小孩说“请把车车给姨姨~”,又能跟初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少年讨论“传说对决”与“决战!平安京”哪款游戏更好玩,还能和忧郁的高中少女聊偶像团体的应援小物,《古文观止》也是不在话下。她用孩子的语言帮助孩子厘清隐藏在他们内心不被了解的渴求,陪他们拨开阴云,看见光
- 没有找到相应作品
获取数据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