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

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917 评价豆瓣读书
¥22.99¥13.79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24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以独特视角全面解读五千年中国史,全书分为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终篇则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依归。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历史的大百科全书,它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民国等各个时代,涵盖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都是一般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且在形式上一改长篇大论的说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内容上更是条理清晰,见解也极为独到新颖,可以说是吕思勉极为通俗的一部中国通史读本。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常州人。知名历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吕思勉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著作传世。代表作品有《中国通史》《秦汉史》《中国制度史》《白话本国史》《三国史话》。

作品目录

  1. 第一编 绪 论
  2.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3.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4.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5.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6. 第二编 上古史
  7.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8.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9.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10.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11.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12.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13.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14.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15.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16.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17.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18.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19.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20.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21. 第三编 中古史
  22.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23.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24.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25.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26.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27.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28.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29.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30.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31.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32.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33.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34.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35.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36.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37.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38.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39.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40.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41.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42.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43.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44.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45.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46.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47.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48.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49.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50.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51.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52.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53.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54.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55.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56.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57.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58.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59.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60.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61.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62.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63.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64.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65.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66.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67.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68.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69. 第四编 近代史
  70.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71.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72.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73.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74.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75.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76.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77.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78.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79.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80.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81.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82.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83.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84.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85.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86.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87.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88.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89.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90.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91.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92.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93.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94. 第五编 现代史
  95.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96.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97.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98.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99. ◆ 第五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100. ◆ 第六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101. ◆ 第七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102. ◆ 第八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103. ◆ 第九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104. ◆ 第十章 军阀的混战 ◆
  105. ◆ 第十一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106. ◆ 第十二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107. ◆ 第十三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108. ◆ 第十四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109. ◆ 第十五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110. ◆ 第十六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111. ◆ 第十七章 中俄的龃龉 ◆
  112. ◆ 第十八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113. ◆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114. ◆ 第二十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115.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116. 第六编 结 论
  117.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118.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