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梦

铸梦

第七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

查看比赛详情
幻想组 三等奖
读者评委评分:7.70
三等奖
编辑推荐:故事以先秦机关术推演现代人工智能,在儒家之道和工匠之术的碰撞与协调下,探讨维系世界运转规律的礼,演示追求永恒的技艺,背景设定扎实,语言精致考究。慕明再次凭借幻想预言古代、回到未来,既重启新古典的科幻浪潮,也开拓了个人的小说宇宙。

作品简介

这是一个可以称为青铜朋克或者硬核幻想的故事。先秦时代的浪漫磅礴极其吸引作者,在那个时代,梦和现实的界限还不清晰,人还对山野间的鬼神和未知之物充满好奇,由此生发出了对世界的无尽想象。各种观点在当时激烈争鸣,也以各种各样的叙事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篇文章就是试图摹写那些探索者的心灵如何在那一个血与火的时代艰难成长,代代传承。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相同的,文中有述。

本篇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宇宙的起点,也是终点。这个宇宙有界无边,首尾相连,内外相通,名为宛转。至于时间,地点,因果,线索如何在这个序列中排列,待序列的全貌呈现后,相信读者可以自行探索得出。

作者自述

大型多重硬核安利,写和改的过程学到了超级多东西。复杂到自己也经常发现新的层次。写完这个终于不用学Ted Chiang了,故事,概念与隐喻都可以自己长啦。(1/6)

开始写作幻想小说已经是第四年。每一次筋疲力尽的尝试后,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写小说?

同样的问题,我在第二年的作品《宛转环》后记里回答过。而在写作的第三、四年,“融合”渐渐从目的转化为手段。我意识到,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和阐述本身,才是藏在这些纷繁视角和思维体系后面的、永恒的叙事原型。托卡尔丘克说,“在这个被数以百计的科学分析领域弄得支离破碎的世界里,小说成为我们最后一个观察孔,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将人类生命当做一个完整的全体来看待。” 对我来说,小说中的人,尤其是我所偏爱的“探索者”或者“建造者“们的动机,欲望,困境,所付出的代价,成为了一根金线。我试图通过一种“同构”式的写作,把技术概念的演进,历史或现实的困境,以及文学传统中的幽微美妙之处依照一种模糊的相似性交叠起来,以人物的金线游走其间,穿起各个不同话语体系的维度。

在我看来,小说本质上是一种空间艺术。读者可以来回翻看,自行决定时间流动的快慢和方向。这让小说更像一座宫苑或者森林,而不是像影视那样,是一条携裹着观众不停向前的河流。文本给予作者更多的空间,在每一个细部做出值得凝视的层次,或者是造出似是而非的岔路,供读者自行选择。在这座由大量陌生信息筑成的宫苑里,除了人物的金线,隐喻和象征也是在各个层面上打通意象的轴线,也对读者的主观调动,尤其是联想能力有着更高的期待。就像雨林具有的垂直分层结构,不同知识背景和阅读心态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故事。

《铸梦》可以看做一个关于教与学的故事。“学习”这个塑造了人和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以人与非人的两条路径展开,最后殊途同归。非人的学习路径,可以看做是现代人工智能思想史的文学性摹写。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基于规则(rule-based) 和机器学习一直是两种高层次的框架流派,两种流派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工智能发展本身的历史。人的学习路径,则受到了唐诺的《眼前》中的左传人物的影响。子贡在为孔子守墓的六年中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精神拷问?睿智沉着的巫臣,为夏姬叛国灭族背后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智与愚的分界在哪里?这些问题,以及可能隐晦但更加重要的,乱世何以立国、立身的问题,关于得到一切真正伟大之物所需的代价的问题,激发了最初的思考,也统摄着全篇的叙事。

另一个小小的尝试在结构层面。正如noc评论的,“以梦捕梦”的隐喻指向小说之外,希望递归与自指能穿透小说的不同层面,直到抵达现实。第一人称的叙述也是作者的自述,在所有象征与隐喻的最高处,小说也可以看做一个关于“学习写作”本身的故事。第三人称加第一人称以及递归的结构,也可以看做是对托卡尔丘克期望的,“第四人称叙述者”的一种回答。

最后,在个人的创作序列上,这篇小说可以看做是一个宇宙的起点,也是终点。这个宇宙有界无边,首尾相连,内外相通,名为宛转。小说是一个外在松散,内在致密的幻想中篇序列的首篇,也暗示整个序列的结构。恰如唐诺所言,文学书写本身与梦一样,都是一次次把人暂时带到实在世界之外的一种尝试,小说是对梦的一种不知不觉的模仿。虚拟世界与实在世界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是由人而造,还是由神,或者说造化而造。而就像小说中所言,每一个铸梦人都明白,即使在绝地天通之后,真正的技艺仍能与造化同功。

作品目录

载入中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