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基础
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心理学基础》内容涵盖大学心理学论述的基本原理,共分四篇。第一篇论述心理学的性质以及生理基础、学习、记忆、感觉与知觉、意识、情绪、动机等基本心理历程。第二篇是关于个别差异的课题,内容有语言和思维、成长与发展、智力、人格、心理测量方法等.第三篇讲述行为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第四篇是与身心健康有关的课题,论述应激历程、心理障碍、各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和评估。
作者:梅锦荣。
作品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基本历程
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 心理学的含义
第二节 心理学的解说
第三节 心理学发展史
第四节 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第五节 心理学的变量与规律
第六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七节 心理学的主要领域
第八节 心理学家的共识
第二章 行为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大脑皮质的功能
第三节 神经元和信息的传递
第四节 脑功能偏侧倾向
第五节 利手倾向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
第七节 行为的遗传研究
第三章 学习历程
第一节 学习的性质
第二节 经典条件作用
第三节 经典条件作用实例
第四节 经典条件作用的机制
第五节 操作条件作用
第六节 回避学习
第七节 操作条件作用实例
第八节 条件作用的生物因素
第九节 条件作用的认知成分
第十节 认知学习
第十一节 社会认知学习
第十二节 技能学习
第十三节 近似学习的现象
第四章 记忆与遗忘
第一节 感觉记忆
第二节 短时记忆
第三节 长时记忆
第四节 记忆的建构
第五节 信息来源的记忆
第六节 记忆的类别
第七节 影响记忆的因素
第八节 情绪经验的回忆
第九节 记忆测量法
第十节 记忆的障碍
第十一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十二节 增进记忆的方法
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的性质
第二节 注意
第三节 视觉和听觉
第四节 皮肤感觉及其他感觉
第五节 知觉的性质
第六节 时间和移动知觉
第七节 距离和深度知觉
第八节 错觉和幻觉
第九节 刺激作用与知觉
第十节 知觉的个人因素
第十一节 超感现象
第六章 意识状态
第一节 意识的活动
第二节 意识的层次
第三节 睡眠的功用
第四节 快速眼动睡眠
第五节 睡眠周期和生物节律
第六节 梦境
第七节 睡眠障碍
第八节 催眠状态
第九节 生物反馈与意识
第十节 冥想
第十一节 药物滥用
第十二节 自我意识
第七章 情绪
第一节 基本情绪的性质
第二节 情绪的生理变化
第三节 情绪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四节 情绪的经典理论
第五节 生理反馈与情绪经验
第六节 情绪的认知因素
第七节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第八节 情绪的对抗过程理论
第九节 进化论的情绪观
第十节 情绪的性别和文化因素
第十一节 正面情绪的探讨
第八章 动机
第一节 动机的性质
第二节 驱力与诱因论
第三节 需要层次论
第四节 心理逆转论
第五节 惩罚与行为动机
第六节 饥饿动机
第七节 过度肥胖
第八节 进食障碍
第九节 性动机与性取向
第十节 成就动机
第十一节 权力和攻击动机
第十二节 亲和与助人的动机
第二篇 个别差异
第九章 语言与思维
第一节 语言的性质
第二节 动物的沟通方式
第三节 人类语言的发展
第四节 语言障碍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第五节 语言与思维
第六节 意象思维
第七节 推理历程
第八节 思维和决策的偏向
第九节 概念的性质和形成
第十节 问题的解决
第十章 成长与发展
第一节 遗传与环境的互动
第二节 脑功能的发展
第三节身心的成长与发展
第四节 两性差异的形成
第五节 自我概念的发展
第六节 认知发展论
第七节 道德观念的发展
第八节 依恋行为的发展
第九节 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观
第十节 毕生发展的观点
第十一节 纵向研究的成果
第十一章 心理和行为的测量
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含义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类别和功用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反应偏向
第四节 测验的常模
第五节 信度
第六节 效度
第七节 测验分数与效标的关系
第八节 决策与测验的应用
第九节 测验的偏向与不公
第十节 兴趣量表
第十一节 状态与特质的测量
第十二节 心理测验的应用守则
第十二章 智力
第一节 智力的结构
第二节 智力的多元论
第三节 智力的测量
第四节 智力的遗传因素
第五节 智力的环境因素
第六节 性别和种族的智力差异
第七节 智力的发展
第八节 智力衰退
第九节 弱智和天才
第十节 创造能力
第十三章 人格
第一节 人格的一致性
第二节 遗传与环境因素
第三节 体质与气质论
第四节 特质论
第五节 人格的五因子论
第六节 精神分析的观点
第七节 行为学派的观点
第八节 人本心理学的观点
第九节 人格的评估
第三篇 社会行为
第十四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的自我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
第三节 内隐人格理论
第四节 刻板认知与偏见
第五节 归因历程
第六节 归因的偏向
第七节 虚同和虚异效应
第八节 态度的性质
第九节 态度的改变
第十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十一节 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理论
第十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人际吸引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
第三节 亲密关系
第四节 社会助长作用
第五节 社会懈怠
第六节 从众行为
第七节 依从行为
第八节 服从行为
第九节 自我表现
第十节 自设障碍
第十一节 自我监控
第四篇 身心健康
第十六章 应激与身心健康
第一节 应激源
第二节 应激的影响力
第三节 应激反应
第四节 个人控制感
第五节 应对方式
第六节 社会支持
第七节 人格与身心健康
第八节 行为模式与健康
第九节 心理神经免疫历程
第十节 心身疾病
第十一节 身心健康的维护
第十七章 心理障碍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界定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性质
第三节 精神健康与幸福感
第四节 生物和文化因素
第五节 焦虑障碍
第六节 躯体形式障碍
第七节 解离障碍
第八节 人格障碍
第九节 心境障碍
第十节 精神分裂症
第十八章 心理疗法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
第二节 行为疗法
第三节 认知疗法
第四节 人本主义疗法
第五节 存在疗法
第六节 完形疗法
第七节 森田疗法
第八节 团体疗法
第九节 共同运作因素
第十节 心理疗法的评估
第十一节 生物医学的疗法
有关国外和中国近代心理学史的重要事件和著作
测量与统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