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学习

情感学习

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1142 评价豆瓣读书
¥59.99¥52.31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17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本书主编乌特·弗雷弗特是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感研究中心主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职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等。1998年获莱布尼茨奖,2016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勋勋章等。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社会与文化史、情绪史、性别史与政治史;代表作品有Women in German History:From Bourgeois Emancipation to Sexual Liberation、Emotions in History: Lost and Found、Emotional Lexicon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Vocabulary of Feeling 1700-2000 等。

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由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组成,并与人类学、社会学、音乐、文学与艺术领域的顶尖学者合作,共同探究情感具有的历史和情感创造的历史。他们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情感(及其表达方式)是由文化塑造的,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感受及表达感受的方式,都取决于社会规范和规则,也因此会随着历史改变。本书即由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编写完成。

黄怀庆

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研究领域为童年体罚史与儿童文学审查制度,著有《儿童、文学与暴力》。

作品目录

  1. 总序
  2. 译序 阅读书籍,阅读情绪
  3. 序 言
  4. 导 论
  5. 童年与儿童教育的历史
  6. 阅读的历史以及用情感阅读
  7. 实践知识与模仿学习
  8. 儿童文学
  9. 教养手册
  10. 成功的故事?现代六大趋势
  11. 第一章 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
  12. 关于儿童情绪的知识生产
  13. 19世纪的儿童研究开端
  14. 教育指南文学与儿童教育
  15. 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里的儿童与其情绪
  16. 父母在指南文学里的新角色
  17. 依附理论与关于儿童知识的生产
  18. 第二章 狄肯的信任
  19. 宗教用语中的信任
  20. 从殖民母国输出基督教的信任
  21. 品格与信任的性别化
  22. 宗教信任的崩解
  23. 信任与不确定性
  24. 第三章 阿斯嘉礼的虔诚
  25. 宗教改革与虔诚的教养建议
  26. 颠覆性的笑声——阿米尔·哈姆扎的故事
  27. 世俗化的虔诚——国立伊斯兰大学的教育学
  28. 童书信托出版社与爱国的虔诚
  29. 第四章 拉尔夫的同情心
  30. 同情心与教化使命(1770—1860)
  31. 拒绝自由主义模式的同情——英国保守派的声音(1860—1945)
  32. 英国进步主义叙事中的同情心与同理心(1890—1940)
  33. 基督怜悯与兄弟情谊?——德国(1880—1918)
  34. 旧确知的瓦解——1945年以后的英德殖民儿童小说
  35. 第五章 杜立德医生的同理心
  36. “儿童的道德观念少得就像……”——动物作为代理
  37. “为家庭带来幸福”?——动物作为教师
  38. “要是你会说话就好了”——动物作为受害者
  39. “我的心几乎都碎了”——动物作为人类
  40. 第六章 温迪的爱
  41. 从啧啧反对到促膝谈心或学习如何爱
  42. “我的心只属于爹地”——从代间亲情到同侪之爱
  43. “宝贝,告诉我她爱你吗”——沟通、协商与治疗文化
  44. “人人都在玩爱情游戏”——灵活的感情模式
  45. 第七章 小猪的羞耻
  46. “羞耻”作为一种社会情绪
  47. “真”“假”羞耻
  48. 性别化的羞耻
  49. 公开羞辱与个人自尊
  50. 权威的转移
  51. 第八章 勒布拉克的痛
  52. 学习如何感受痛苦
  53. 代间关系中的痛——从教育实践到感知威胁
  54. 同侪团体中的痛苦——从受苦到享受
  55. 第九章 小纽扣吉姆的恐惧
  56. 胆小、害怕、惊慌——20世纪初的儿童新主角
  57. 人之所以为人——恐惧与脆弱感
  58. 从恐惧的主角到恐惧就是主角
  59. 如何面对恐惧的根本矛盾
  60. 无畏的主角——20世纪儿童文学的转向
  61. 第十章 伊凡的勇敢
  62. 教师学习教导勇敢:论儿童阅读的指导手册
  63. 儿童透过文学学习勇敢
  64. 体现阅读与生产勇敢的“认知感受”
  65. 第十一章 海蒂的思乡病
  66. 教育驯化——通俗少女小说中的思乡病
  67. 英国校园故事中的思乡病
  68. 纠结的情感——旅行癖和思乡病
  69. 现代性的批判——战后德国的思乡病
  70. 第十二章 英格丽的无聊
  71. 资本主义下的无聊都市生活
  72. 尝试与失败——如何不逃避无聊
  73. 尝试与成功——如何摆脱无聊
  74. 结语 翻译书籍,翻译情绪
  75. 童书与教养手册——文化嵌入与跨国易读性
  76. 人类学与模仿实践——懂得他人如何感受
  77. 人类学与全球视野下的情绪史
  78. 学习(用)情绪交流
  79. 参考书目
  80. 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81. 作品
  82. 人名
  83. 关键词
  84. 作者名单
  85. 国际好评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