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增订版)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增订版)

公文形态 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9.9115 评价豆瓣读书
电子书618超低4折满减每满 100 减 60活动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是关于唐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准确地说,是关于唐代政治体制变革的研究。作者提出问题的角度与一般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传统的职官制度史。政治体制是一个现代政治学的概念,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国家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而取代传统的职官制度史,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重要学术取向。

刘后滨,1966年8月出生,江西吉水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作品目录

  1. 出版说明
  2. 《唐六典》的性质与制度描述方式(代序)
  3. 前言
  4. 第一章 导论
  5. 一、唐代三省制研究的学术积累与新问题的呈现
  6. 二、本书的研究取向
  7. 第二章 唐以前的公文形态与制度变迁
  8. 一、从《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
  9. 二、奏案的形态与魏晋南北朝的政务申报和审批
  10. 第三章 三省制下中央机构的公文运作
  11. 一、奏抄的文书形态及以门下省为中心的公文运作
  12. 二、制(诏)敕文书的成立及以中书省为中心的公文运作
  13. 第四章 使职发展的文书体现与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
  14. 一、唐前期使职差遣的发展
  15. 二、使职行用的文书及其运作机制
  16. 三、中书省地位的变化与政事堂裁决政务
  17. 四、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
  18. 第五章 中书门下体制的结构与运行
  19. 一、中书门下的机构建制
  20. 二、使职行政体系的确立及其运行机制
  21. 三、中书门下体制下三省职权与地位的变化
  22. 四、中书门下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格局
  23. 第六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宰相制度与中枢格局
  24. 一、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制度的演进
  25. 二、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中枢权力格局
  26. 第七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奏事文书与政务裁决机制
  27. 一、奏状与中书门下的商量处分
  28. 二、敕后起请与商量状的应用
  29. 三、枢密使在奏状传递中的作用
  30. 四、堂帖、堂案与宰相独立裁决政务
  31. 第八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制敕文书及其运作
  32. 一、制书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
  33. 二、敕旨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
  34. 三、敕牒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
  35. 结语
  36. 主要参考文献
  37. 附录一 唐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书评(三篇)
  38. 一、评雷家骥著《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
  39. 二、评袁刚著《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40. 三、评谢元鲁著《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
  41. 附录二 唐宋政治制度演变蠡测(五篇)
  42. 一、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在唐宋制度变迁中的意义
  43. 二、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44. 三、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
  45. 四、“正名”与“正实”——从元丰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
  46. 五、唐型国家向宋型国家演变的基层视角
  47. 附录三 汉唐政治制度研究反思(五篇)
  48. 一、汉唐政治制度史研究中政务运行机制研究述评
  49. 二、古文书学与唐宋政治史研究
  50. 三、分化与重组: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单元
  51. 四、文书、信息与权力:唐代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研究反思
  52. 五、简论汉唐制度史研究对整体史叙事的贡献
  53. 后记
  54. 再版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