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群体传播:理论、机制与实证研究

互联网群体传播:理论、机制与实证研究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本书系统论述了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概念、动因、主体、渠道以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综合运用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探讨了互联网群体传播的认知与行为机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互联网群体传播的静态和动态机制,提出了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政府管控和社会引导的双重方针,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互联网群体传播理论体系。

薛可,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二站博士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文社科项目、民委民族研究重点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项目等纵横向课题十多项;出版专著、教材三十余种,发表中英文SSCI、CSSCI、EI论文一百多篇。系*“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获“宝钢教育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等几十项。担任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Report主编、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副主编。

作品目录

  1. 序言
  2. 前言
  3. 第一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理论基础
  4. 第一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内涵
  5. 第二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特点与模式
  6. 第三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分类
  7. 第二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发展轨迹
  8. 第一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发展历程
  9. 第二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发展动因
  10. 第三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研究现状
  11. 第三章 互联网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12. 第一节 互联网群体的心理形态
  13. 第二节 互联网群体的情绪分析
  14. 第三节 互联网群体的认知过程
  15. 第四节 互联网群体的风险感知
  16. 第五节 互联网群体的思维与决策
  17. 第四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影响因素
  18. 第一节 互联网群体事件受众参与影响因素
  19. 第二节 互联网群体事件意见领袖影响因素
  20. 第三节 互联网群体事件社群讨论影响因素
  21. 第四节 互联网群体事件传播行为影响因素
  22. 第五章 互联网群体信息与热门话题传播
  23. 第一节 互联网群体信息传播基础研究
  24. 第二节 互联网群体信息传播结构特性
  25. 第三节 互联网群体信息传播构成要素
  26. 第四节 互联网群体信息传播生成机制
  27. 第五节 互联网群体热门话题传播机理
  28. 第六节 互联网群体信息传播演化路径
  29. 第六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模型与机制
  30. 第一节 互联网群体信息分享的模型构建
  31. 第二节 微博群体分享行为波动特征描述
  32. 第三节 微博分享行为情景影响因素探析
  33. 第四节 互联网群体分享行为的监控方法
  34. 第七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效果研究
  35. 第一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方案
  36. 第二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认知层面效果
  37. 第三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态度层面效果
  38. 第四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行为层面效果
  39. 第五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舆情层面效果
  40. 第八章 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社会引导策略
  41. 第一节 互联网群体传播社会引导的原则
  42. 第二节 基于生命周期的群体舆情传播引导方案
  43. 第三节 基于多元参与的群体传播主体引导模式
  44. 第四节 基于事件类型的群体内容传播引导策略
  45. 第五节 基于舆论生态的群体传播舆论生态体系构建
  46. 参考文献
  47. 索引
  48.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