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9
作品简介
本书把金元时期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诗歌,放在中国诗歌传统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既在微观层面对元好问之生平、著述作细致考证和翔实论述,尤其在文献版本上多有发现;又能以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宏观视野对元好问诗歌进行条分缕析的解读,从古今演变的角度发现元好问诗歌上承下达的作用。尤其具有价值的地方,是从题材方面选取题画、咏史、山水等诗歌,从体裁方面选取七律和五言古诗等诗歌,通过反思传统,考察元好问在因与革两方面的得失,发掘其传承意义和创新价值,来确定元好问在中国诗学传统中的价值地位,多发前人所未发,反映了作者全视角,开放融通的文学史观。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背景和传记三章,提出本书的研究方法;反思金代文学与北宋的联系,作为研析元好问诗的主要语境;并考订、描述元好问生平和撰述中对诗歌传统的自觉意识及其影响。第二部分是元好问诗与诗歌传统诸专题研究十章,以文本分析为基础,讨论元好问诗继承和革新诗歌传统的诸多表现和成就,主要包括元好问各种体裁和题材诗歌的细读和研讨。第三部分是外编六章,是元好问相关文献的详细考证,包括诗文集和词集的版本考察、佚失著作的稽考、《中州集》流传情况的考订、《论诗三十首》评论资料的辑录以及手迹资料的考证,还有元好问存世墨迹亦未放过。
颜庆余,1980年生,福建晋江人。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获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在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为期两年的研究工作。2015至2016年,赴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访学一年。现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诗学和文献学的研究,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读集丛考》等。
作品目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
第一部分 导论、背景与传记
第一章 导论:研究现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现状
二、诗歌传统与个人才能
三、诗歌史研究的中层理论
四、有关说明
第二章 背景:金代文学与北宋的传统
一、引言
二、掠夺汴京城
三、留存北方的书画
四、北宋的书籍
五、异代同材
六、苏、黄的影响及其变化
七、金代道学
第三章 传记:诗歌传统中的元好问
一、家世
二、早年的学习经历
三、南渡
四、政治生涯的终止
五、后半生的行走与写作
六、文学撰述
七、传统的负担
八、结语
第二部分 元好问与诗歌传统专题研究
第四章 画言志:元好问的题画诗
一、题画诗的历史
二、以题材分类的研究
三、有关画家与藏家的言论
四、结语
第五章 互文:元好问的咏史诗
一、咏史诗的传统
二、用典方式的考察
三、结语
第六章 有我之境:元好问的山水诗
一、山水诗传统的反思
二、元好问山水诗的自我抒情
三、山水诗的另一种传统
第七章 变格与套语:元好问的七言律诗
一、杜样、昆体、江西派及其他
二、元好问七律的有关评论
三、元好问七律的形式
四、结语
第八章 批评与写作:元好问的五言古诗
一、五言古诗谱系的建构
二、谈论陶渊明
三、集陶诗及其他
四、饮酒诗
五、五言古诗的结构
六、遗山接眉山
第九章 旧式与新声:元好问的乐府诗
一、乐府诗的传统
二、诗题与诗体
三、传统的作为
四、结语
第十章 坡谷之间:元好问诗的引用
一、现象:引用诗例的描述
二、语境:宋代诗歌观念的转变
三、遗山的歧路:坡谷之间
第十一章 元好问与王士禛——以神韵诗学为中心
一、王士禛的评述
二、关于神韵诗学的起源
三、关于五七言分界说
第十二章 元好问与词序的进化论
一、宋代的词序
二、词序的内容与功能
三、词序的进化
第十三章 元好问与宋以后诗歌的研究方法
一、元好问的不同侧面
二、宋以后诗歌的研究方法
外编 元好问文献研究
第一章 遗山集考证
一、诸本详考
二、诸校述评
三、现存批校跋抄本书目
四、选本书目
第二章 遗山词集考证
一、遗山词集版本源流
二、遗山词集经眼录
三、《遗山乐府校注》读后
第三章 元好问佚著考略
一、《诗文自警》
二、《锦机》
三、《壬辰杂编》
四、其他
第四章 《中州集》流传考
一、《中州集》的刊印和流传
二、《永乐大典》引录《中州集》的考察
第五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集评
第六章 元好问手迹考证
一
二
参考书目
部分章节刊出情况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