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0
作品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研究中国人口发展的学术专著。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述:“就像国民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样,中国公民都应该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本书通过爬梳史料,详细论述了中国两千多年间的人口现象、人口变化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总结了其中的规律。全书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主要论述历代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并对历史人口资料做了相应评价;中编以时间为脉络,分章具体阐述了先秦至清朝的人口发展情况,并剖析了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原因;下编则从人口的构成与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及迁移等方面做相关交代。在历史的回溯与重建中,本书既能使读者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全过程有整体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现在,思索未来;同时也能为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各相关学科提供有利条件。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1965-1978年任中学老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3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教授,1996-2007年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2007年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2014年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长。现为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作品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空间范围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时间范围
第三节 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具体内容
第四节 研究和了解中国人口发展史的意义
上编 历代人口调查制度与现存资料
第一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
第一节 大禹时的人口记录不可信
第二节 《周礼》的记载并非实际制度
第三节 《国语》所载为最早的人口调查制度
第四节 首次全国性人口调查完成于秦代
第五节 公元2年西汉户口数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
第二章 人口调查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节 战国、秦、汉的上计
第二节 唐代的记账和户籍
第三节 多头统计的混杂——宋代的户口统计制度
第四节 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和户籍登记
第五节 明代的户帖与黄册制度
第七节 1911—1949年:有名无实的人口调查
第三章 历史人口资料的评价
第一节 历代户口统计数
第二节 方志记载的户口数
第三节 家谱:官方户口数以外的数据库
中编 历代人口数量的发展和变化特点
第四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先秦人口数的估计
第二节 秦时期
第三节 西汉时期
第四节 东汉时期
第五章 三国至隋时期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
第二节 东晋、南朝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
第四节 隋时期
第六章 唐时期
第一节 户口数字分析
第二节 人口峰值推算
第三节 隋唐之际人口谷底推算
第四节 唐后期的人口变化
第五节 唐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
第七章 宋、辽、金时期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人口耗减
第二节 宋代户口数的真实含义
第三节 宋代实际人口数的推算
第四节 辽朝人口数估计
第五节 金朝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六节 其他政权、地区的人口估计
第八章 元时期
第一节 史籍所载元代最高户口数
第二节 金、南宋末年人口谷底的推测
第三节 元朝最高人口数的推测
第四节 西藏人口的调查
第九章 明时期
第一节 明代人口数量研究概况
第二节 明代初期人口总数的确定
第三节 元明之际的人口谷底
第四节 明代人口峰值估计
第五节 明朝统计范围外的人口估计
第十章 清时期、近代
第一节 清代人口数量研究的评价
第二节 清代人口峰值
第三节 明清间人口谷底数的推算
第四节 清朝后期的人口耗减
第五节 怎样认识清朝的“人口奇迹”
第六节 1912—1953年的人口变化
第十一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第一节 增长缓慢
第二节 “大起大落”和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
第四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
第十二章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地理条件
第二节 农业生产
第三节 战争
第四节 政治制度
第五节 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
下编 人口构成 再生产分布 迁移
第十三章 人口的构成与再生产
第一节 性别构成
第二节 婚姻状况
第三节 家庭规模
第四节 出生率
第五节 死亡率
第六节 民族构成
第十四章 人口的分布
第一节 第一阶段:商、周至东汉末年
第二节 第二阶段:三国至五代时期
第三节 第三阶段:宋至近代
第四节 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
第五节 人口分布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第十五章 人口的迁移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意义
余论
再版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