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空心化

超越空心化

在具体的区域中寻找中国农村,接脉于历史、生活与实践的大家之作!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531 评价豆瓣读书
¥41.40¥24.84
双11狂欢购,阅读盛宴不打烊截止至:2024-11-14 00: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空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扭转。本书名为《超越空心化》,既是对中国农村发展新迹象的揭示,也是对中国农村发展未来的期待。本书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立足于“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研究小农户为何被“去能”以及如何“赋能”,关注内发型发展及县域城乡流动;二是聚焦“同乡同业”现象,剖析经济活动与乡土社会网络如何互嵌以及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三是阐述乡村空心化、阶层分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本土化策略以及乡村社会的生机。作者通过对“隙地”“狭地”“边地”的调查,在具体的区域中寻找中国农村,探寻基于激发乡村内生力量、与城镇化并行的乡村发展之路。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华南农村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开放时代》特约主编,民政部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乡村研究》、Rural China编辑委员会委员。著有《儒道互补:中国人的心灵建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华南古村落:搁浅于时光长河的乡土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孙村的路:后革命时代的人鬼神》(法律出版社,2014)、The Path to Sun Village(Brill,2017)等。

作品目录

  1. 自序:追寻内生力量,超越空心化
  2. 第一章 小农与扶贫
  3. 重提小农
  4. 小农经济能否继续作为谋生方式
  5. 小农与贫困人群的交集
  6. 作为扶贫手段的普惠小农政策
  7. 第二章 内发型发展与开发扶贫
  8. 作为反思视角的内发型发展
  9. 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双重脆弱下的开发扶贫
  10. 贫困人群是如何被“去能”的
  11. 贫困人群的主体性及其再组织化
  12. 第三章 小农户发展:“去能”与“赋能”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有关经济学说回顾和“去能—赋能”研究视角的提出
  15. 小农户是如何被“去能”的
  16. 农业集体化时期小农户在乡村自主发展的能力受抑
  17. 恢复家庭经营方式以来小农户在乡村自主发展能力上的复苏及衰变
  18. 该如何对小农户“赋能”
  19. 由基层党组织引领小农户开展合作
  20. 组织小农户开展综合性的合作
  21. 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应注重激发小农户的自主发展能力
  22. 结语
  23. 第四章 常态化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
  24. 理解仍将长期存在的“小农户”
  25. 立基于小农户的常态化扶贫
  26. 帮扶小农户中的弱势者
  27. 帮扶弱势小农户的长效机制
  28. 第五章 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来自“界外”的案例
  29. 边缘地带的社会网络
  30. 从边缘到中心:“打金”业相关生产要素的在地集结
  31. 制胜端在“同乡同业”
  32. 乡土社会资源与“同乡同业”经济的相互激活
  33. 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34. 第六章 “同乡同业”:“社会经济”或“低端全国化”
  35. “同乡同业”概念的提出
  36. 作为“社会经济”的“同乡同业”
  37. “经济”是如何嵌入“社会”的
  38. 是“社会经济”还是“低端全国化”
  39. 余论
  40. 第七章 超越空心化——内发型发展视角下的县域城乡流动
  41. 县域内的城乡流动现象引人关注
  42. 农民工返县就业
  43. 县域内非农就业与在家农业就业的结合
  44. 县域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发展
  45. 内发型发展及适当的区域范围
  46. 结论
  47. 第八章 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危机与生机
  48. 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49. “无中心场域”
  50. 不在村“乡贤”治村
  51. 农村空心化、阶层分化及“项目制”背景下的公共产品供给
  52. 乡村自治及其对本土社会资源的利用
  53.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