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辩诉交易制度”是美国司法的一个核心特色,最大的价值是快速结案,降低庭审负担,提高司法效率。这部译著全面分析了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辩诉交易是不经过完整的庭审就进行定罪量刑的程序,是美国刑事司法一种主要的结案方式。由于其结果是控辩双方在对庭审后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自愿协商做出的,也符合法律和公正的要求。但辩诉交易在实际运作中弊端不断显露,美国司法界对它的反思日益深刻。作者分析了影响辩诉交易合法性、公正性的因素:一是制度性因素,包括代理问题、量刑制度、羁押制度和证据开示制度等;二是心理学因素,包括被告的性格、心理、身份和辩诉交易参与者的交易心理和交易技巧等。最后作者提出了对辩诉交易加以改良的建议,包括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完善量刑指南制度、完善辩诉制度等。附录还收入了美国最高法院作出的有关辩诉交易的五篇经典案例。本书内容对当下中国刑事司法研究和实践极具参考、启发价值。对于我国法院来说,案多人少是一个长期面对的状况,因此对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一直非常关注。近年来,中国在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讼制度改革,推动庭审实质化和庭审对抗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刑事速裁、认罪认罚从宽试点,力求实现对简易、认罪案件的快速处理。但由此引起的争议也较大,认罪认罚从宽被称为“中国版辩诉交易”,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确保公正,有待实践检验。在中国遇到和即将遇到的问题,美国的司法实践中早就存在,引入美国同行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本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思考,在立法决策、司法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避免司法不公的发生。
斯蒂芬诺斯毕贝斯(Stephanos Bibas),美国联邦第三巡回上诉法院法官(2017年6月特朗普总统提名,同年11月参议院批准任命)。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和耶鲁大学。曾任美国最高法院肯尼迪大法官助理,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办公室检察官,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讲授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著有《刑事司法机器》(The Machinery of Criminal Justice)等著作,在《哈佛法律评论》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是美国国内著名的刑事法学者。本译著是其2004年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的长篇论文,作者长期研究美国辩诉交易理论和实践,是辩诉交易改良主义者。
杨先德,安徽金寨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获得宪法学-行政法学/欧洲法-国际法双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检察部。曾在《政法论坛》《法学家茶座》《检察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出版译著《跨国视角下的检察官》(法律出版社2016年6月版)。
廖钰,广东人,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在站)。现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研究室负责人。在《法律适用》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篇,参与合著四本,曾两次获得"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一等奖。
作品目录
推荐语
序言
译者序
诉讼参与者视角下的辩诉交易
引言
第一章 辩诉交易为何会偏离公正
第一节 代理成本与道德风险
第二节 量刑机制越不合理,越不公正
第三节 羁押越久,越不公正
第四节 交易信息越不对等,越不公正⁽¹¹⁷⁾
第二章 辩诉交易中的心理陷阱
第一节 过于自信
第二节 不能正视现实
第三节 冲动
第四节 甘冒风险还是规避损失
第五节 谈判中如何表达是一门艺术
第六节 谈判者容易先入为主
第七节 律师如何矫正当事人的心理偏差
第三章 辩诉交易改革的方向
第一节 辩诉交易的“结构-心理学”视角
第二节 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 结论:直面复杂,寻求改善
附录Ⅰ:美国辩诉交易经典案例判决及其解读
1.辩诉交易为什么不违宪?——布雷迪诉美国案(1970)
2.认罪是辩诉交易的前提吗?——北卡罗来纳州诉奥尔福德案(1970)
3.辩诉交易中的选择性、报复性指控是否违宪?——伯顿柯歇尔诉哈耶斯案(1978)
4.如何界定辩诉交易中的无效律师帮助?——帕迪拉诉肯塔基州案(2010)
5.被告人如何证明律师的无效帮助造成了损害?——密苏里州诉弗莱伊案(2012)
附录Ⅱ:美国辩诉交易相关文书
注释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