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日同盟转型研究

冷战后美日同盟转型研究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39.00¥38.99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7-01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美日同盟是美国全球霸权体系的重要支撑。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如何经受国际秩序重构的考验,将在国际舞台扮演何种角色,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美日同盟是影响中国安全与发展的大外部因素。本书立足于作者国防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之上,分析阐述了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转型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因素,剖析预测了可能前景及影响,研究提出了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

衣昭杰,男,汉族,山东栖霞人,1981年11月出生,2000年9月入伍,先后毕业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工学学士)、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军事学学士)、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学硕士)、国防大学(军事学博士),历任学员、排长、教员、参谋等职,现为南京市级机关公务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中美日三边关系、美日同盟、亚太安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有70余篇学术文章发表于军内外报纸杂志,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被学院(大学)评为很好。参与军队级重大课题研究12项,获各类教学科研奖励20余次。

作品目录

  1. 摘要
  2. 导论
  3.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4.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5. 三、对同盟转型的基本认识
  6. 四、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7. 第一章 冷战后美日同盟转型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
  8. 第一节 同盟原有的冷战框架已不能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9. 一、苏联解体使美日丧失了明确的意识形态敌人和共同的战略对手
  10. 二、 世界多极化的演变趋势凸显了美日之间的经济冲突和政治分歧
  11. 三、 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军事同盟的对外行为方式
  12. 第二节 多元安全威胁给同盟“无缝”合作带来机遇与挑战
  13. 一、 渲染和应对“中国威胁”成为美日同盟战略对接的最佳黏合剂
  14. 二、 朝核问题促发美日共同打造安全屏障的强烈需求
  15. 三、 俄罗斯强硬与北约式微间接提升了日本的同盟地位
  16. 四、 非传统安全问题考验美日同盟联合干预的能力水平
  17. 第三节 地区主导权的争夺促成同盟利益交汇点的不断增加
  18. 一、 “一带一路”成为美日战略认知中对地区主导权的最大挑战
  19. 二、 美国担忧“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引发盟友或伙伴的离心倾向
  20. 三、 积极“东向”的印度被美日视作借助和拉拢的重要对象
  21. 第四节 美日两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为同盟加速转型提供了前提
  22. 一、 主要牵引:美国全球战略加速调整与“巧实力”外交策略运用
  23. 二、 主动迎合:日本强烈的国际地位诉求与“借船出海”战略的深化
  24. 三、 价值基础:美日提高同盟制度化水平的共同意愿和观念认同
  25. 第二章 冷战后美日同盟转型的外在表现与内在逻辑
  26. 第一节 主要特征
  27. 一、 区域拓展:从“地区型”趋向“全球型”
  28. 二、 性质演变:从“防御型”趋向“进攻型”
  29. 三、 结构调整:从“主从型”趋向“伙伴型”
  30. 四、 内容扩充:从“传统安全型”趋向“多域合作型”
  31. 第二节 实质性举措
  32. 一、 改造同盟整体架构,赋予其新的职能使命
  33. 二、 深化细化安全合作,加速推进美日军事一体化
  34. 三、 拓展同盟及伙伴网络,强化地区秩序塑造能力
  35. 四、 加强全球政策协调,实现全方位多层面战略对接
  36. 第三节 内在逻辑关系
  37. 一、 结构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38. 二、 渐进性与突变性的结合
  39. 三、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互动
  40. 四、 自主性与整体性的角力
  41. 五、 外张性与内敛性的纷争
  42. 第三章 美日同盟转型的可能前景及影响
  43. 第一节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同盟政策倾向
  44. 一、 适度战略收缩与“选择性干预”需要关键性同盟的支撑
  45. 二、 亚太地区安全战略升级将助推同盟体系“网络化”趋势
  46. 三、 扩大盟友安全成本分担并未冲击传统同盟的基本结构
  47. 第二节 美日同盟转型的可能前景
  48. 一、 同盟转型整体平稳推进,美日战略目标互补性愈加明显
  49. 二、 地区热点问题检验同盟转型效果,并可能助力转型出现阶梯式跃升
  50. 三、 同盟结构性矛盾与分歧时有显现,但并不会实质上影响同盟转型的进程
  51. 四、 美日中三边关系不对称性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同盟转型的最终形态
  52. 第三节 美日同盟转型可能带来的影响
  53. 一、 全球层面:加速全球力量分化组合,引发国际格局变化调整
  54. 二、 地区层面:打破亚太地区战略平衡,加剧地缘安全形势起伏波动
  55. 三、 国家层面:深度影响中国国家安全,多层面制约中国国家利益拓展
  56. 第四章 中国面对美日同盟转型的战略选择
  57. 第一节 面向两洋深远经略,拓展国家安全战略空间
  58. 一、 寻求突破:拓展战略防御前沿,超越传统“地理边界”
  59. 二、 延伸影响:依托两洋投棋布局,改善地缘安全环境
  60. 三、 把握尺度:统筹调度力量资源,保持战略运营的弹性
  61. 四、 塑造态势:超前预设未来战场,适时实施慑战止战行动
  62. 第二节 妥善运筹三边关系,构建协调稳定的发展框架
  63. 一、 找准国际体系定位,把握之于美日的相对位势
  64. 二、 提升国家战略能力,推动三边关系“均衡发展”
  65. 三、 广泛寻求合作空间,降低利益冲突面的不利影响
  66. 第三节 调整优化外交布局,积聚优质可靠的战略关系
  67. 一、 稳定对俄关系,在中俄美日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68. 二、 推动周边国家关系重组,弱化美日地区影响力
  69. 三、 交好“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夯实战略立足基础
  70. 四、 发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潜力,打造国际博弈平台
  71. 五、 深入拉美施加离岸影响,分散或调动美日战略资源
  72. 第四节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
  73. 一、 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
  74. 二、 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75. 三、 推动太空开发利用法规制度完善
  76. 结语
  77. 参考文献
  78.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