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

奥古斯丁对古典西方文明的终结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978 评价豆瓣读书
¥53.40¥32.04
电子书6折特价截止至:2024-06-20 00: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上帝之城》是西方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晚年耗费13年写成的浩繁巨著,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其写作背景是410年罗马被蛮族攻克之际,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奥古斯丁写作本书予以严正批驳,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以及阐述他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观、历史观和人性论,告诉世人罗马的历史只是毫无光荣的“霸欲”,罗马帝国和地球上的任何世俗世界都无足轻重,以罗马为代表的“地上之城”终将毁灭,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之城”的发展,即人类精神和心灵秩序的进步,永久和平和终极神义将在末日后的上帝之城得到实现。而基督教则是实行这种进步和获得拯救的媒介。

本书将奥古斯丁和《上帝之城》置于西方思想史的古今之间,也就是西方古典哲学(古希腊罗马的思想与文明)与中世纪神学之间的过度环节,从四个层面——“心灵秩序”(本体论)、“原罪”(人性论)、“历史”(世界历史观)、“末日”(价值论)——对这部冗繁的巨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阐释;并对奥古斯丁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动因,以及他对后世的广泛影响和后人对他的挑战和批判,也做了简要的陈述和分析。

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自杀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清代思想史等。

吴飞学术的根本问题意识来自于混杂了古今中西各种问题的时代背景之下的现代中国。通过对西方思想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他提出了西方思想作为“形质论”、中国思想作为“文质论”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他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使命:在的现代中国的思想处境之下接续清代自戴震、程易畴至张锡恭、曹元弼以礼学(尤其是《仪礼·丧服》)为基础、以“人伦”为核心的、兼采汉宋的一套独特的、未完成的“清学”,并将之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进行重构并发扬光大。

主要著作有:《自杀与正义:一个中国视角》(Suicide and Justice: A Chinese Perspective, Routledge,2009)、《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07)、《自杀与美好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7)、《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2001;宗教文化,2013)、《尘世的惶恐与安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北京三联书店,2013)、《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人伦何为?——形质论的家国设问》(北京三联书店,即出)。

译著包括:《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海三联书店,2007-2009,三卷本)、《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07;修订版,2017)、《罗马的文学与宗教:文化、语境和信仰》(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点校整理有:张锡恭《丧服郑氏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

主编有:《“思想与社会·第八辑”·洛克与自由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12)、《婚与丧: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神圣的家:在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作品目录

  1. 版权声明
  2. 导言:奥古斯丁与罗马
  3. 一 罗马的陷落
  4. 二 神圣的永恒帝国
  5. 三 永恒罗马的颠覆
  6. 四 奥古斯丁对罗马的抛弃
  7. 五 心灵秩序
  8. 六 世界历史
  9. 七 新的历史观
  10. 第一部分 心灵秩序:至善下的二元分裂
  11. 第一章 世界的开端:历史作为心灵秩序
  12. 一 时间与灵魂
  13. 二 时间的创造
  14. 三 上帝何时创世
  15. 四 线性历史
  16. 第二章 善恶的开端:天使的创造与分裂
  17. 一 天使和万物的创造
  18. 二 天使的智慧
  19. 三 创世六日
  20. 四 第七日
  21. 五 创世七日与世界历史
  22. 六 魔鬼的背叛
  23. 七 魔鬼与好的世界
  24. 八 魔鬼的骄傲
  25. 九 恶的存在
  26. 十 善恶的谱系
  27. 第三章 人性的开端:没有历史的乐园
  28. 一 人的形式和道理
  29. 二 灵魂的创造
  30. 三 人与天使
  31. 四 灵魂的起源
  32. 五 四元人性结构
  33. 六 另一种尝试:三元人性结构
  34. 七 灵性学说的内在张力
  35. 八 灵性的身体与灵魂性的身体
  36. 九 复活以后的人
  37. 十 亚当何时犯罪
  38. 第二部分 原罪:心灵的内在冲突
  39. 第四章 意志之罪:性情与骄傲
  40. 一 所有罪之前的罪
  41. 二 前性情
  42. 三 《论登山宝训》
  43. 四 言辞之争
  44. 五 前性情的罪
  45. 六 淫欲之罪
  46. 七 意志和意志的斗争
  47. 八 伊甸园中的婚姻与淫欲
  48. 九 禁果的故事
  49. 十 骄傲之罪
  50. 第五章 死亡之罪:永无终结的悲惨处境
  51. 一 在死
  52. 二 死亡作为现在
  53. 三 在生在死
  54. 四 灵魂之死与身体之死
  55. 五 第二次死亡
  56. 六 人的最坏状态
  57. 七 好人的死与坏人的死
  58. 第六章 繁衍之罪:亚当和他的后代
  59. 一 亚当中的全人类
  60. 二 遗传了什么?
  61. 三 遗忘的眩晕
  62. 四 由一到多
  63. 五 虚假的合一
  64. 第三部分 历史:自然之外的拯救与合一
  65. 第七章 两座城的历史:没有第三座城
  66. 一 地上之城中的上帝之城
  67. 二 有没有第三座城
  68. 三 人类之城?
  69. 四 真正的共和
  70. 五 相关的争论
  71. 六 基督徒皇帝
  72. 七 世界历史
  73. 第八章 罗马的历史:毫无光荣的霸欲
  74. 一 罗马历史中的霸欲
  75. 二 奥古斯丁理解的霸欲
  76. 三 罗马国父的光荣与罪恶
  77. 四 战争与帝国的扩张
  78. 五 阿尔巴战争
  79. 六 政体问题的消失
  80. 七 罗马共和的自由政治
  81. 八 德性的内在转向
  82. 九 对罗马英雄的赞美与哀悼
  83. 十 对罗马宗教的批判
  84. 第九章 以色列的历史:并不神圣的圣城
  85. 一 神圣历史的分期
  86. 二 从亚当到亚伯拉罕
  87. 三 亚伯拉罕的应许
  88. 四 完人亚伯拉罕
  89. 五 亚伯拉罕的信
  90. 六 祭司的改变
  91. 七 王位的改变
  92. 八 以色列的结局
  93. 第十章 言成肉身:唯一的历史事件
  94. 一 言成肉身的哲学意义
  95. 二 耶稣作为中保
  96. 三 基督与魔鬼
  97. 四 受难作为祭祀
  98. 五 人的祭祀与基督的祭祀
  99. 六 圣餐礼
  100. 七 以基督为根基
  101. 八 作为普世之道的宗教
  102. 第四部分 末日:普世大同抑或二元终结
  103. 第十一章 终极善恶:人类价值的全面消解
  104. 一 至善与至恶
  105. 二 永久和平
  106. 三 政治的起源
  107. 四 尘世生活与永恒幸福
  108. 第十二章 终极神义:末日的历史意义
  109. 一 历史与末世论
  110. 二 末世论作为神义论
  111. 三 两次复活
  112. 四 魔鬼的绑缚
  113. 五 魔鬼的释放
  114. 六 千年王国
  115. 七 进入永恒王国
  116. 第十三章 终极生死:循环论抑或二元论
  117. 一 永死如何可能
  118. 二 永死是怎样的
  119. 三 永远的惩罚
  120. 四 第二亚当的成年
  121. 五 永恒的礼拜
  122. 六 线性历史?
  123. 结语:奥古斯丁与西方文明的命运
  124. 一 奥古斯丁之死
  125. 二 古今之间的奥古斯丁
  126. 三 对奥古斯丁主义的挑战与成就
  127. 四 现代的精神气质
  128. 五 世界历史的种种方案
  129. 附录 尘世之城与魔鬼之城:奥古斯丁政治哲学中的一对张力
  130. 主要参考文献
  131.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