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揭示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远古基因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794 评价豆瓣读书
¥35.40¥21.24
电子书6折特价截止至:2024-06-20 00: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并称考古学三大“起源”问题。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起源”事件。它引发的一连串变革,可与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世界产生的影响相媲美。它是欧洲考古学泰斗柴尔德眼中的“新石器革命”,也是这本书探讨的“史前的现代化”。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从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发现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MU)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农业起源、石器分析、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史前艺术和考古教育等。从事考古学理论方法、考古学史的写作,著有《学习考古》《思考考古》《人之追问》。

作品目录

  1. 自序
  2. 前言
  3. 一 问题的缘起
  4. 二 农业起源是一个怎样的问题
  5. 三 中国农业起源作为一个问题
  6. 四 方法与视角
  7. 第一章 农业起源的理论解释
  8. 一 导言
  9. 二 什么是农业?
  10. 三 经典的农业起源理论
  11. 四 农业起源理论分析
  12. 五 寻求一种普遍的解释
  13. (一)新的理论基石
  14. (二)狩猎采集适应的长期趋势
  15. (三)狩猎采集者的压力应对机制
  16. (四)农业起源机制的新认识
  17. 第二章 理论解释:为什么农业不起源
  18. 一 环境的约束
  19. 二 沙漠与热带雨林适应
  20. 三 流动性:狩猎采集适应的双刃剑
  21. 四 适应的历史:要素禀赋结构
  22. 五 新朋友:共生关系
  23. 六 狩猎采集的伊甸园:水生资源利用
  24. 七 小结
  25. 第三章 中国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
  26. 一 前言
  27. 二 狩猎采集者的生态模拟方法
  28. 三 中国狩猎采集者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9. 四 最少陆地资源模型(Minimalist Terrestrial Model)
  30. 五 推导与预测
  31. 第四章 农业起源区的资源禀赋积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适应
  32. 一 前言
  33. 二 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适应变迁
  34. (一)全球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适应的演化
  35. (二)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界:年代与材料
  36. (三)华北旧石器晚期革命
  37. 三 细石叶工艺的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的适应
  38. (一)中国细石叶工艺的时空分布特征
  39. (二)细石叶工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石器技术?
  40. (三)细石叶工艺产生的原因
  41. (四)细石叶工艺起源区域与年代
  42. (五)细石叶工艺所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适应
  43. (六)细石叶工艺与农业起源
  44. 四 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适应变迁
  45. (一)材料与研究
  46.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
  47.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采集者适应方式的变迁
  48. 五 小结
  49. 第五章 中国农业起源的环境初始条件
  50. 一 前言
  51. 二 狩猎采集者的最佳栖居地
  52. 三 生态交错带
  53. 四 新的生境
  54. (一)海平面上升
  55. (二)古季风
  56. (三)植被的变化
  57. (四)动物群的变化
  58. (五)新仙女木事件
  59. (六)气候的季节性与稳定性
  60. 五 小结
  61. 第六章 中国农业起源的基本模式
  62. 一 前言
  63. 二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看“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实质
  64. (一)华北地区
  65.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
  66. 三 探索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
  67. (一)为什么是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而不是“中石器时代”?
  68. (二)年代与材料:为什么中国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开始于1.5万年前?
  69. (三)新特征的归纳与分析: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究竟发生 了哪些变化?
  70. (四)变化的解释: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71. (五)总结:革命性的过渡
  72. 四 比较的视角:中国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73. (一)世界主要农业起源中心
  74. (二)西亚农业起源与中国
  75. (三)中国农业起源的内在差异性
  76. (四)中国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统一性与差异性
  77. 第七章 农业起源的十字路口:燕山南北地区
  78. 一 前言
  79. 二 基本问题
  80. 三 生态交错带适应的一般模式
  81. 四 史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换
  82.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适应辐射
  83.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细石叶工艺的产生——强化的开端
  84. (三)从狩猎采集到食物生产
  85. (四)比较:食物生产影响下的狩猎采集
  86. (五)混合生计模式的多样性与文化的自身发展
  87. (六)分化与共生
  88. 五 环境格局的变化与适应变迁
  89. 六 小结
  90. 第八章 但开风气不为先:华南地区
  91. 一 前言
  92. 二 热点问题:华南中石器时代
  93. 三 华南中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文化特征
  94. 四 华南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适应
  95. (一)气候与环境变化
  96. (二)华南最佳采食模型
  97. (三)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生态系统
  98. 五 东南亚地区
  99. 六 小结
  100. 第九章 最强悍的狩猎采集者:东北地区
  101. 一 前言
  102. 二 寒冷地带的文化适应策略
  103. 三 时代与材料
  104. 四 东北地区史前文化适应的多样性
  105. 五 农业的传播与狩猎采集社会的变迁
  106. 六 小结
  107. 第十章 最后的狩猎采集者:西南地区
  108. 一 问题的提出
  109. 二 西南地区的文化生态条件
  110. 三 行为生态学的适应分析
  111. 四 考古材料的文化序列
  112. 五 西南地区的适应多样性
  113. (一)西南地区的农业起源
  114. (二)狩猎采集者文化适应的多样性以及对农业扩散的反应
  115. (三)贵州的后旧石器时代
  116. 第十一章 谁拓殖了青藏高原?
  117. 一 前言
  118. 二 青藏高原的文化生态条件
  119. (一)基本自然地理条件
  120. (二)农业的文化生态条件:青藏高原适合食物生产者吗?
  121. (三)狩猎采集的文化生态条件:狩猎采集者可以在青藏高原 上生存吗?
  122. 三 青藏高原的古环境
  123. 四 青藏高原的新石器时代
  124. 五 最早的青藏人
  125. (一)青藏高原晚更新世人类遗存
  126. (二)青藏高原古人类的来源
  127. (三)人类进入青藏高原的时间与方式
  128. 六 青藏高原文化适应方式的建立
  129. (一)成功的青藏高原适应
  130. (二)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适应方式的变迁
  131. (三)更早的可能
  132. 第十二章 结语:完成或未完成的问题
  133. 一 现代化视角中的农业起源问题
  134. 二 狩猎采集者文化生态学视角中的农业起源
  135. 三 直接或间接的考古证据
  136. 四 未完成的问题:考古学透物见人的困难
  137. 注释
  138. 后记
  139. 再版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