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

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

传达出“近代中国多歧互渗的时代特征”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945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本书分析视野之广泛,议题层次之多样,在晚近学界有关国学、史学的专著中,最具思想史意趣,对我们认识文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温故知新的启迪。

作者在写法上偏重于叙述,引用史料较一般论著稍详,尤其对不同见解尽量征引,以期回到历史的“案发现场”,向读者传达出“近代中国多歧互渗的时代特征”——这在清季民初表现最为明显的面相。

19—20世纪之交,是一个旧学衰落,新学纷争的时代;在西学冲击下,出现“国粹”“国学”等概念。本书聚焦于“国学”,以此为“抓手”,剖析“国家与学术”的时代主题——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国学自身怎样“走向世界”?在一连串追问之下,作者把一系列充满歧异而使人困惑的、远远超出学术的范围,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展开在我们面前。

本书大体涵盖清末保存国粹与民国整理国故两大运动。讨论了这个时代思想文化层面所面对的根本性问题,投射入也表达出20世纪前期,许多中国士人的共同期待,即中国的整体“复兴”。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兼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斯文关天意:近代新旧之间的的士人与学人》《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和《激情时代:五四再认识》等。

作品目录

  1. 当代学术总序
  2. 新版序
  3. 自序
  4. 第1章 国不威则教不循:中学走向无用
  5. 一 物质与文质的学术之“用”
  6. 二 “科学”与学术的虚实
  7. 第2章 国无学不立:重建国学的努力
  8. 一 区分君学与国学
  9. 二 古学与国学
  10. 三 “窃学”与“灭学”
  11. 四 “有是地然后有是华”的国学
  12. 第3章 温故知新:民间的古学复兴与官方的存古学堂
  13. 一 国粹不阻欧化
  14. 二 “复古”与“复兴”
  15. 三 存古学堂之立意
  16. 四 各方对存古取向的反应
  17. 五 余论:朝野取向的异同
  18. 第4章 种界与学理:抵制东瀛文体与万国新语之争
  19. 一 语言文字地位的上升
  20. 二 抵制东瀛文体
  21. 三 中西文字的优劣
  22. 四 文字改革的朝野观念异同
  23. 五 种界与学理
  24. 六 万国新语之余波
  25. 第5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
  26. 一 从清季到民初的观念传承
  27. 二 “国”与“故”的地位
  28. 三 国故之争折射出的新旧观念异同
  29. 四 余论:古今与中外
  30. 第6章 机关枪与线装书:关于“国学书目”的论争
  31. 一 “国学书目”的争论及其弦外之音
  32. 二 机关枪对打?科学的精神与物质
  33. 三 科学的国学
  34. 四 余论
  35. 第7章 从正名到打鬼:新派学者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
  36. 一 引言:杂志的兴起
  37. 二 正名的努力: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
  38. 三 从治病到打鬼:整理国故运动的一条内在理路
  39. 第8章 “国学”的学科定位与认同危机
  40. 一 引言:国学与国故学
  41. 二 西方学术分类与国学的学科定位
  42. 三 区分新旧的努力:国学的排他性
  43. 引用书目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