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6153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本书为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延伸之作,深度呈现了两魏周齐争霸中的“河东地理枢纽”。作者首先梳理了秦汉魏晋时期河东政区的演变,明确了“河东”这一地理概念的范畴,论述了河东(今运城地区)在经济、地形、水文、交通等方面的区域特点。在此基础上,系统考证了河东政区内郡县、城戍等的沿革与兴废;从战略地理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东、西魏分裂时的政治形势,并以河东的军事争夺为重心,梳理了北朝后期东西对抗的战争历程。其间君臣将相斗智斗勇,奇谋迭出,壮举不断。对于沙苑之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地区的历次反攻、西魏北周东征战略的特点及其调整、周武帝平齐之役过程与胜利原因等,皆有精彩分析。

两魏周齐政权隔黄河对峙,河东正是双方施展韬略的中心舞台,对宇文氏和高氏来说,河东的归属和在军事上的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两个政权的命运。本书即是从“河东视角”了解北朝后期历史的一部佳作。

宋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及历史军事地理,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有《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汉代监狱制度研究》等专著,其中《汉代监狱制度研究》入选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品目录

  1. 第一章 “河东”地望及其历史演变
  2.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河东”
  3. 二、魏晋南北朝的“河东”
  4. 第二章 河东区域的地理特点
  5. 一、物华天宝的经济环境
  6. 二、利于防御的地形、水文条件
  7. 三、道路四达的交通枢纽
  8. 第三章 东、西魏分裂后的军事形势
  9. 一、东、西魏初年的国力对比
  10. 二、高欢采取的战略部署
  11. 第四章 西魏弘农、沙苑之战的胜利与军事形势之变化
  12. 一、西魏攻取弘农及河东数郡
  13. 二、东魏的反攻与沙苑之战
  14. 三、沙苑之战的历史影响
  15. 第五章 西魏巩固河东防务的措施
  16. 一、选用河东、关陇士族出任军政长官
  17. 二、发展经济、缓和边界局势
  18. 三、收缩防区、确立卫戍重点
  19. 四、设置中潬城、蒲津关城与重建浮桥
  20. 五 在临近河东的华(同)州设立重镇
  21. 第六章 西魏、北周河东政区概述
  22. 一、泰州(蒲州)
  23. 二、河北郡(虞州)
  24. 三、邵郡(邵州)、王屋郡(西怀州)
  25. 四、南绛郡(绛郡)
  26. 五、正平郡(绛州)
  27. 六、高凉郡(勋州)
  28. 七、南汾州(汾州)
  29. 第七章 沙苑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的反攻
  30. 一、大统四年春季、秋季的反攻
  31. 二、大统八年高欢初攻玉壁
  32. 三、大统十二年高欢再攻玉壁
  33. 四、东魏末年、北齐前期的零星攻势
  34. 五、武平元年至二年斛律光、段韶再夺汾北
  35. 第八章 平齐之役前西魏北周东征战略的特点
  36. 一、以崤函——河阳为主攻方向
  37. 二、与突厥结盟、合兵南攻晋阳
  38. 三、联络陈朝、夹攻北齐
  39. 四、河东方向少有攻势
  40. 附 韦孝宽的“平齐三策”
  41. 第九章 北周师出河东与平齐之役的胜利
  42. 一、周武帝东征战略的改变
  43. 二、北周进军河东的作战序列
  44. 三、从地理角度分析北周围攻晋州的兵力部署
  45. 四、周师对晋州的围城战斗
  46. 五、北齐援军的南下反攻
  47. 六、周齐在晋州城下的会战
  48. 七、周师北上攻克晋阳
  49. 八、周武帝进军邺城、北齐灭亡
  50. 结语
  51. 附录一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阳
  52. 一、河桥的由来
  53. 二、河阳三城的建立
  54. 三、河阳三城的筑立原因与军事影响
  55. 四、西魏、北周攻取河阳的战略演变
  56. 附录二 西魏北周军政大事年表(534—577)
  57.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
  58.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
  59. 西魏文帝大统二年、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
  60.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
  61. 西魏文帝大统四年、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
  62. 西魏文帝大统六年、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
  63. 西魏文帝大统八年、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542)
  64. 西魏文帝大统九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
  65. 西魏文帝大统十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544)
  66. 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546)
  67. 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
  68. 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548)
  69. 西魏文帝大统十五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
  70. 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
  71.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551)
  72. 西魏废帝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
  73. 西魏恭帝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554)
  74. 西魏恭帝三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
  75. 北周明帝二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九年(558)
  76.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十年(559)
  77. 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560)
  78.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561)
  79.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563)
  80.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
  81. 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北齐后主天统五年(569)
  82.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北齐后主武平元年(570)
  83. 北周武帝天和六年、北齐后主武平二年(571)
  84.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
  85.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北齐后主武平四年(573)
  86.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北齐后主武平六年(575)
  87.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北齐后主隆化元年(576)
  88.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
  89. 主要参考文献
  90. 一、基本史料
  91. 二、研究著作
  92. 原版后记
  93. 再版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