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中国
以最新的田野调查,从经济、治理、土地制度、集体经济等阐述东中西部县域的具体差异
¥41.40
作品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中、西部县域发展能否照搬东部县域发展的成功经验?东、中、西部县域根本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东、中、西部县域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是什么?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具体而言,本书从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县域教育、农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呈现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并深入浅出地阐明为何存在这些差异。本书基于贺雪峰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中国广袤地域上进行20多年的田野调查的积淀写成,对我国中西部的乡村振兴实践颇具借鉴作用。
贺雪峰,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村调研,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20多部学术著作。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近10年累计调研时间超过50,000个工作日,在学界和政策部门具有广泛影响。贺雪峰所在学术团队在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被学界称为“华中乡土派”。
作品目录
总 序
导 论
第1章 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经济视角
第一篇 经济篇
第2章 区域经济带与县域经济
第3章 土地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
第4章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
第5章 县域经济与农民城市化的东西差异
第6章 共同富裕与地区间财力差异
第二篇 社会篇
第7章 作为城市的东部农村
第8章 村庄社会分层的区域差异
第9章 生活方式的东西差异
第10章 经济基础与县域教育形态的东西差异
第三篇 家庭篇
第11章 农民收入与家庭结构的区域差异
第12章 东西差异与农村婚配问题
第13章 农民工流动与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四篇 治理篇
第14章 农村集体经济实践类型的区域差异
第15章 村庄治理现代化的东西差异
结论与讨论
第16章 发现“东西中国”
第17章 将区域作为方法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