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2014年9月下(No.026)

虹膜·2014年9月下(No.026)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本期《虹膜》聚焦日本导演山下敦弘,作者dante认为他用一种「业余」的电影手法关注着日本当代青年碌碌无聊的生活,这构成了一种独特风格。鬼脚七的文章让我们了解到一位法国老导演不太为人所知的一面——拍摄过《天堂的孩子》的马塞尔·卡尔内在二战后的挣扎与彷徨。我们的老作者范克里夫大尉向读者介绍日本动画制作人鹈之泽伸投拍《机动警察》的往事。开寅的德勒兹电影课专栏这次开了一大炮,向整个现象学体系发起挑战。而talich本期延续了之前对Vaudeville的讨论,从这种娱乐形式的生意经说到文化经。

本期目录:

卷首语:电影目击历史(LOOK)

一种对无聊生活的业余观察:谈山下敦弘的电影风格(dante)

有心奋起,无力回天:马塞尔·卡尔内的战后创作(1945-1955)(鬼脚七)

巧妇硬为无米之炊:鹈之泽伸与《机动警察》的投拍(范克里夫大尉)

德勒兹的电影课之四:质疑现象学(开寅)

娱乐的逻辑:Vaudeville的文化经(上)(talich)

本期作者:

dante:日本电影爱好者。

鬼脚七: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生,主攻法国电影,目前致力于撰写论文和翻译书稿。

范克里夫大尉:影迷,自称「一个热爱传统电影特效的化石人类」。

开寅:笔名「九只苍蝇撞墙」,生于北京,199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2011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电影理论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电影与意识形态、电影语言与技巧演变及中国电影史。曾任电影专业媒体编辑、记者,电影编剧、电影项目策划。现居加拿大。

talich:电子工程博士,从事癌症研究工作,并撰写关于电影文化、美国政治和历史的文字,先后出版《talich侃美国》(字节社电子书)、《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在我们自主选择锚定点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模糊感知是建立在我们自身感知从背景中被主观割离的前提下。」11 人
  2. 现象学在表面上与这样的方式决裂了,但它并没有否认古典方式的最基本观念而是保留了相同的出发点,即「运动的再现是通过确定坐标和构造形式完成的」。只不过它不再承认智识化的判断坐标,而是采用了存在化的锚定点;表现形式也不再是主观化的,而代之以可以体现感知场组织形式的内在感觉形式(格式塔主义的)10 人
  3. 」对于现象学来说,意识是指向在它自身之外的事物的,它自身不包含任何影像9 人
  4. 德国表现主义问题的核心是:只有在运动的强度被展现出来的条件下,这个运动在空间中才可以与整体中的客体发生联系。5 人
  5. 如果说瞬间是运动的静止片段,那么空间中的运动则是时间绵延的移动片段,也就是说它表达了整体中的变化。4 人
  6. 第一层面是影像所呈现的时间性客体,帕索里尼称之为「影素」,而通过它我们定义了电影意义上的构图4 人
  7. 运动的定性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更是形而上意义上的4 人
  8. 意识之中是没有影像的4 人
  9. 在现象学中,对某物运动的确认是建立在使它脱离已知环境,并确认这个环境永远存在的前提下。如梅洛-庞蒂所说:「在我们自主选择锚定点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模糊感知是建立在我们自身感知从背景中被主观割离的前提下。4 人
  10. 「如果有照片存在的话,那么照片是从事物内部提炼出来的。」4 人
  11. 「想象不能被定义成一种形成影像的能力,因为影像只有在它改变形态的时候才成为影像。」4 人
  12. 如果影像不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或者不包含运动,不从属于运动,不是一个运动过程中的影像,那它就不是影像4 人
  13. :一个影像严格等同于它从其他影像所接收的作用以及它对其他影像所施加的反作用,它是构成宇宙的作用与反作用的集合。4 人
  14. 电影究竟为现代科学或者现代思想带来了什么样的全新的形而上理论?3 人
  15. 对于感知层面来说,感官会不断受到运动的冲击,但是突然之间它转化为影像了,空间中的运动是如何被感官转化成定性化有限的影像的?3 人
  16. 这个危机实际上根源于将影像定义为意识的定性化状态,将运动定义为外在世界的量化状态,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于是永远无法被解释。3 人
  17. 「对自然感知进行纯粹描述」3 人
  18. 柏格森认为现代科学建立了时间的多样独立性,也就是通过任意瞬间来和等距瞬间来分析运动,就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形而上理论。3 人
  19. 比如一幅照片,它只是影像的残留而已。3 人
  20. 德勒兹认为现象学所描述的不是电影,而是频闪效果,即通过特殊的放映装置在人的视网膜上留下的视觉残留而形成的对自然运动的一种模拟想象。3 人
  21. 政治人物热衷于将电影当作宣传机器,商人热衷于将电影当作牟利工具,艺术家热衷于将电影当作抒情言志的表意媒介,普通观众热衷于将电影当作取乐宣泄的管道。2 人
  22.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2 人
  23.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费罗(Marc Ferro)曾经总结了电影再现历史的四种方式。2 人
  24. 第四种是独立解读分析式的,这种历史电影要求作者对于某段历史时期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有独特的历史观点,帕索里尼的《萨罗》是最佳代表,这部影片将法西斯极权、消费社会、权力欲望这些主题用一种近乎神话的方式纽结到了一起。2 人
  25. 这个「刺点」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晦义」,诠释的权力完全落在了诠释主体的手中。2 人
  26. 如何从「否认主体意识」的角度出发,展开他对现象学的质疑的。2 人
  27. 第二层面是客体之间复杂而又互相联系的相对运动,通过它我们定义了镜头2 人
  28. 就「影像-运动」来说,它本身又分为三种,柏格森将它们称为:影像-感知(image-perception),影像-动作(image-action),影像-情感(image-affection)。这三者的区别非常明显,尽管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2 人
  29. 的问题是当我们审视这样的下坠和上升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停留在同一种「影像-运动」中?2 人
  30. 一方面,影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这是一种定性化的呈现,或者更深一步,它是意识的定性化有限度的状态呈现。而另一方面,运动是量化扩展性的不同形态。2 人
  31. 「意识不是一个容纳了很多事物的『胃』,意识是向外在世界开放的,意识是对外在事物的意识。」2 人
  32. 运动的再现是通过确定坐标和构造形式完成的2 人
  33. 意识是对运动的意识」这样的原则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根本上,现象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自然感知进行纯粹描述」2 人
  34. 柏格森的创新在于,他认为正好相反,「光亮」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它们来自于「光亮」,它们就是无处不在的「光亮」。2 人
  35. 实际上黑暗背景就是我们。是我们带来了黑暗以便于可以在黑暗中感知到事物。2 人
  36. 存在是一种诗化的影像。2 人
  37. 材料(材质)=影像=运动。2 人
  38. 影像与事物之间所互相施加的作用与反作用是同一回事。这些影像相对于他们自己而存在,极有可能不被感知,在组成它们的所有基本层面不停地相互作用和反作用,而这就是影像-运动。2 人
  39. 在此基础上,真正的感知并不是我们自身拥有,而是影像-运动在感知。2 人
  40. 理解柏格森和德勒兹与现象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本讲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德勒兹关于电影的某些基本理论来源和符号学创始人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分类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哲学层面,精神分析-现象学-符号学-语言学是一条联系紧密的链条,无法切断。2 人
  41. 而在哲学层面,精神分析-现象学-符号学-语言学是一条联系紧密的链条,无法切断。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