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产品追溯体系的产业链协同机制研究
作品简介
本著作是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产业链协同的水产品追溯体系运行机理及政策调适研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主要围绕着产业链协同是否对水产品追溯体系产生影响,怎么影响,影响程度以及通过什么路径来产生影响而展开。全书七个章节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的创新工作:一,整合现有水产品追溯体系与产业组织关系的理论,结合中国水产品追溯体系实施及其水产品产业组织成长的现实,基于产业链视角和协同理论,构建追溯体系与产业组织协同机理理论。二,探究和界定中国水产品追溯体系运行和产业组织协同关系的作用因子;构建测度追溯体系与产业组织协同度模型,检验和实证影响追溯体系实施绩效的产业组织协同度、产业组织属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三,从产业链视角,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水产品追溯体系与产业组织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胡求光,女,1968年8月生,浙江东阳。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博士后,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海洋经济、生态经济和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兼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部以及浙江省哲社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十余项。在SSCI、SCI、《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地理》等学术期刊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四部。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哲社优秀成果等多个奖项,部分成果获得浙江省委书记等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曾赴瑞典隆德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访学,曾在中央党校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进修。
蔡丹丰,男,1980年4月生,浙江慈溪。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科技学院管理学院书记。硕士和本科分别毕业于同济大学软件工程和宁波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持浙江省软科学、宁波市哲社规划课题、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多个项目,发表SSCI期刊论文多篇。
魏昕伊,女,1994年6月生,河南安阳。渔业经济管理博士生。
作品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因
一、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
二、实现水产品安全的内在需要
三、破解当前困境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水产品追溯体系实施及产业链协同研究动态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研究
二、水产行业产业链协同研究
三、产业链协同对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影响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二章 产业链协同对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影响:理论基础与机制解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内涵、基本属性及实施动因
二、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业链协同对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产业链结构对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影响机理
二、产业链关系对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影响机理
三、产业链治理对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影响机理
第三章 水产品追溯体系发展与产业链结构:背景与现实
第一节 水产品产业链发展现状、问题与类型
一、水产品产业链发展现状
二、水产品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水产品产业链协同发展类型
第二节 水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历程、实施特征及难点
一、水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历程
二、实施特征
三、存在问题
四、实施难点
第三节 产业链协同与水产品追溯体系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采集困难
二、相关法律体系与标准不健全
三、相关技术和设备研究不足
四、信息不对称导致追溯体系失灵
五、缺乏租金分享和价值补偿机制
第四章 产业链协同与水产品追溯体系:关系检验与绩效分析
第一节 水产品产业链协同的有序度、协同度检验
一、理论基础
二、水产品产业链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
三、有效度和协同度检验
四、检验结果分析
第二节 产业链协同对水产品追溯体系运行的影响
一、影响背景
二、方法选择与模型说明
三、影响因素及假说
四、量表设计与样本说明
第三节 水产品追溯体系对产业链协同的影响绩效分析
一、研究基础
二、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第五章 水产品追溯体系与产业链协同的国内外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一节 国内案例分析
一、獐子岛:全产业链模式的领头羊
二、国联水产:追溯体系建设的领军者
第二节 国外案例借鉴及启示
一、案例借鉴
二、经验启示
第六章 产业链协同的水产品追溯体系运行机制构建:争论与重构
第一节 协同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链协同的制约因素
二、追溯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协同机制构建
一、协同机制的总体框架
二、协同机制的设计
三、协同机制的功能
第七章 产业链协同的水产品追溯体系实施:路径与保障
第一节 实施路径
一、加快实现标准化
二、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三、推进互联互通
四、探索智能化追溯
五、发展追溯服务产业
六、提高消费升级意识
第二节 保障措施
一、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二、优化产业链协调作用
三、加强产业链协同作用
四、推进政府保障作用
第三节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