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文赋理

为人文赋理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哪些中国传统思想能够为通用人工智能提供上层建筑的支撑?

如何用人工智能数理模型来解读中国思想?

什么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

从数理模型角度看,为什么杰出人才如此难以培养?

本书的主题是从通用人工智能的视角来诠释中国的思想。朱松纯教授致力于搭建人文社科与通用人工智能的双向连接,本书是为人文赋“理”,即以人工智能的数理与认知模型诠释中国思想,试图为中国优秀哲学思想构建严格的数理体系,以便中国思想可以在正在到来的智能时代指导社会治理与实践,从而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为此,本书先从智能时代的文明与道路说起,基于文明起源与演化的历程指出演化的关键在于“心”的出现,探索“心”的构成。接下来,本书提出一个中国传统思想的“五彩线”模型,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类别如阴阳、风水、易经、因果报应、禅宗、理学、心学、汉字等,用人工智能数理模型对其进行解读。最后,本书简要介绍了智能社会治理的社会实践。

朱松纯

世界知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工智能领域著名学者、哈佛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计算机视觉、统计建模与计算、认知科学、机器学习、自主机器人等。曾任职于美国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认知科学领域多个国际奖项。

斯隆奖、马尔奖、赫尔姆霍茨奖得主,两次担任美国(联合英国)视觉、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跨学科合作项目负责人,两次担任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主席。长期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科学的统一数理框架。

作品目录

  1. 测一测 你了解通用人工智能视角下的中国思想吗?
  2. 重磅赞誉
  3. 推荐序一 探索智能时代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路
  4. 推荐序二 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学与实践
  5. 推荐序三 具备“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体,将如何与人类社会共生
  6. 前言 历史关头:智能时代的文明与道路
  7. 中国思想的认知困惑与出路
  8.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9. 人文学科与通用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10. 一体两面:为人文赋理,为机器立心
  11. 构建“新文科”的时代背景、挑战与机遇
  12. 简化是科学分析的开始
  13. 第一部分 为人文赋理,谈通用人工智能与中国思想
  14. 01 亿年历程:文明演化的关键
  15. 智能与非智能的边界:“心”的出现
  16. 价值系统:先天与习得的价值层次
  17. 认知架构:拓展、升维的思维空间
  18. 02 千年根脉:中国思想的五彩线模型
  19. 中国思想的五彩线模型
  20. 一元多体与多元一体
  21. 中国思想“和合”的根源:信息偏差与描述式建模
  22. 03 千年根脉:中国思想的数理解读
  23. 《河图》《洛书》,中国最古老的数理认知
  24. 天圆地方,中国最古老的几何认知
  25. 阴阳,中国最古老的视觉认知
  26. 道家的风水:错误归因与场景可供性
  27. 《易经》: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决策模型与随机计算
  28. 占卜:蒙特卡洛采样
  29.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与数据驱动的概率模型
  30. 陆王心学:“心”即是“理”,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哲学思想
  31. 因果报应,价值的“记账”系统
  32. 禅宗:基于心智模型的高阶通信与主观唯心论
  33. 汉字造字:具身智能、心智与会意的妙用
  34. 04 百年变局:为天地立心的探索
  35. 思想概念与关键词的总结
  36. UV失衡: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7. 打造大型社会模拟器:求解未来人类社会UV平衡态
  38. 第二部分 “心”与“理”的平衡,谈人生意义
  39. 05 初读文学《赤壁赋》与重读学术《赤壁赋》
  40. 苏轼的哲思:人生的意义
  41. 什么是“活明白”
  42. 当今学子的困惑
  43. 初读文学《赤壁赋》:横槊赋诗
  44. 重读学术《赤壁赋》:清风明月
  45. 06 三读哲学《赤壁赋》:“心”与“理”的平衡
  46. 人生的有限与无穷:人生的终极价值
  47. 入世与出世:心欲与天理的平衡
  48. 从人工智能角度解读“心”与“理”的平衡
  49. 07 社会不朽论:中国价值观的人生意义与极限值
  50. 中国人的“三不朽”
  51. 社会不朽论
  52. 第三部分 学术人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53. 08 爱因斯坦评论科学殿堂中的三种人
  54. 读书与科研的功利思想,价值观的错位与扭曲
  55. 科学殿堂中的三种人
  56. 探讨思想自由的“清风明月”境界
  57. 在士与仕之间游走,技术与资本的博弈
  58. 学术人生的价值与评估:科研的三个时期
  59. 09 三十功名逐一统,八万里路怀家国
  60. 我的家庭教育与初等教育
  61. 放弃保研资格,去哈佛大学追求人工智能统一理论
  62. 导师的支持
  63. 卷积神经网络不是一个统一理论
  64. 不随波逐流,是性格使然吗
  65. 人工智能这一波热潮,我们还在追赶吗
  66. 谈“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67. 科研的职业化发展
  68. 如何看待众多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
  69. 中美人工智能差距之我见
  70. 当下的人工智能热潮
  71. 科学的前沿与我们的机会
  72. 10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
  73. “通班”的寒假作业
  74. 人生的参照
  75. 学术与江湖,聪明人与矢志不渝之人
  76. 11 胸怀伟大理想,践行爱国情怀
  77.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勇于担当的杰出人才
  78. 人才成长的“中心极限定律”
  79. 成才的基本要素
  80. 选择与被选择
  81. 人才成长的关键指数:SCI指数
  82. 践行家国情怀
  83. 结语 开展有组织科研,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
  84. 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科学成果“难产”的几个原因
  85. 以有组织科研破解制约原创性、基础性科技突破的因素
  86. 有组织科研需坚守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理念
  87. 致谢
  8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