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事内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兰小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战略与研究总监。主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在多个国际一流期刊发表文章,著有经济学科普读物《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编译《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
  • 贫穷的本质(修订版·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
    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 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 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 为什么贫穷? 为什么他们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同时,本书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印度加尔格达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曾任发展经济学分析研究局局长、美国艺术科学研究院及计量经济学会研究员、古根海姆基金会及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研究员。获2009年度印孚瑟斯(Infosys)奖等多个奖项,曾任世界银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组织机构荣誉顾问。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大量荣誉: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10年度“美国40岁以下最佳经济学家奖”,2009年度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经济学人》杂志“八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外交政策》杂志“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财富》杂志2010年“40位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之一。 2003年,班纳吉和迪弗洛联合创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并一直共同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J-PAL实验室的任务是确保扶贫政策的制定基于科学依据,从而减少贫困人口。J-PAL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赢得国际认可,获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年度“知识前沿”奖。
  • 资本论
    经济每时每刻都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大至世界经济的风云际会,小至我们每一个人财富的获得与积累,处处都体现着它左右局势的力量。 在当代,经济学不再只是经济学人必备的功课,即使只是普通人,要想顺应社会的变迁,甚至进一步洞悉财富的奥秘,读懂经济学也是必备的功夫。 解读一切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大厦尽管乍看上去艰深莫测,高不可攀,甚至令许多人深感不得其门而入,但深奥的经济问题其实大多基于几个基础性的学说,诸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分工和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等等。因此,对想了解经济学的人,读读经典是最好的捷径。 经济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巨著,它们无一例外地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此外,还采取了更为直观的图文呈现手法,针对“大部头”著作进行了撷取精华的精译工作,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契合现代读者快速汲取大量信息的需要,在经济学领域里开启一个“悦读”的时代。 卡尔·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生于德国特利尔城,是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以及《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卡尔·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已立下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他曾先后进入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
  • 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刘子健(1919—1993),祖籍贵阳,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48年赴美。20世纪50年代,研究重心转向宋史。1960年,入斯坦福大学任教。1965年,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刘子健是美国宋史研究的顶级学者,也是促进国际宋史交流的领袖人物,对突破国家与民族界限的国际性学术合作卓有贡献。主要专著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两宋史研究汇编》等。 译者:张钰翰,1983年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 美国种族简史
    作者在《美国种族简史》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各个种族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其本国固有的特质。和其他种族比起来,这些固有的性质也使其在众多种族共存的环境中凸显出来。肯远离祖籍国来到美国的人们,和他们周围的人相比,更具有进取心,在面对困境时更主动,因此凸现出来的种族特点就更加明显。虽然个性或者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处的阶级,但是依然呈现出很多通用的成功必备的品质,比如重视教育、勤奋、积极、重视经验的传递,这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在美国,种族成功的唯一出路是将自身传统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不懈地适应和改进。今天美国最富有的犹太人和日本人,无一不是这个经验的充分实践者。 本书198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已30年。美国种族史具有超出种族本身的内涵,书中翔实的数据资料、对种族特点的分析和观点直到现在仍不过时,并且对于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wowell),曾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阿默斯特学院及其他学术机构讲授经济学课程,著有《被掩盖的经济真相》《基础经济学》等书。
  • 灵知沉沦的编年史
    本书堪称《搁浅的心灵》的姊妹篇,它既是紧紧围绕《搁浅的心灵》展开的评述,又有自成一体的思想线索。本书首先从灵知传统及马西昂的学说入手,为马克·里拉针对现代反动的思考引入了一幕参照背景。无论是对以陶伯斯和巴迪欧为代表的、从保罗教义中寻找灵感和支援的神学激进主义叙事的考察里,还是对以沃格林、罗森茨威格、施特劳斯为代表的激进反动派的思考轨迹的再分析中,林国华与里拉都构成了持续的思想对勘。 与此同时,本书自身也形成了清晰贯通的脉络。林国华以灵知传统及其演变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犹太议题在反动理念中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古代灵知派的“拯救论”如何参与现代思想史,激进左派和激进右派又何以会在反动事业上产生交集。透过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理性传统、犹太律法传统和基督教福音传统为骨干的欧洲“正典”秩序与作为“异端负典”出现的灵知传统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复杂互动与缠斗。 林国华,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攻读西方古典政治学、法哲学、国际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海国图志系列丛书”主创。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西方政治哲学史、圣经史、罗马史、国际法古典理论等。主要著作有《在灵泊深处》《诗歌与历史:政治哲学的古典风格》《古典的立法诗:政治哲学主题研究》等。
  • 重建的世界
    亨利·基辛格为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外交家、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本书为基辛格的处女作,部分为政治传记,部分为外交史,既有基于历史文献的严谨历史叙事,也有基于其理论的客观分析和评论,集中研究了俄国击败拿破仑后世界各国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所做的努力,尤其关注外交的局限性和国际稳定的要素。 该书所阐发的“均势外交”思想奠定了基辛格战略思维的基础,本书的成功奠定了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学派中第一流学者的声誉。 亨利·基辛格(1923- ),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生于德国,1943年成为美国公民。1943年至1946年在美国陆军服役。1950年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至1969年在哈佛大学政府学系及国际关系中心任教。 1969年起在白宫工作,曾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美国国务卿、总统情报委员会委员、国防政策顾问等职位。1971年7月作为尼克松总统的先遣代表秘密访华,为中美建交作出卓越贡献。 著有多部作品,如外交和国际关系论著《重建的世界》《美国外交政策》《大外交》《论中国》《世界秩序》和回忆录《白宫岁月》《动乱年代》《复兴岁月》等。
  • 毛泽东传
    应该怎样认识毛泽东?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文采的诗人。我们承认人无完人,但在一味指责他的过失之前,我们必须正视他为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须足够客观地看待他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这本《毛泽东传》,由西方著名学者兼记者罗斯·特里尔撰写,用相对真实客观的史料还原了毛泽东的一生,并侧重于探寻毛泽东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特征,力图精准到历史的每个角度和时间,理解这位不朽人物的每一次决断乃至彷徨。 在本书中,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故而本书成为了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书中配有大量历史资料图片、珍贵的旧照片以及毛泽东的诗歌或书信手迹,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译介到中国以来,畅销一百八十万册。 特里尔获得了美国重要的两项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最佳杂志报道奖。 近年来,特里尔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客座教授,2008年被任命为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
  • 列宁政治遗产十论
    列宁离开这个世界快一百年了。他缔造一个新型的革命党,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夹缝中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制度,他像马克思一样,从来没有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俄国经验一般化,而是通过一场新制度的社会实验,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搅动20世纪国际秩序的苏共;与苏维埃政权伴生的无产阶级专政;处理“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的矛盾;探寻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经济政策;视农民为无产阶级长期的同盟者…… 当然,列宁时代也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莫衷一是的党国体制;摇摆的知识分子政策;解放全人类的革命理想主义的困顿…… 周尚文,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苏联史的教学研究。著作有《苏联兴亡史》《社会主义150年》《苏共执政模式研究》等20余部,主编《国际共运史人物录》,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获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余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 从“异域”到“旧疆”
    中国长期维持着大一统体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史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本书考察水西、乌撒两大彝族君长国自宋代至清中叶逐渐整合进王朝大一统秩序的历史过程,进而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与话语中提炼出“异域”—“羁縻”—“新疆”—“旧疆”的分析模型,用以理解王朝中国在南方地区的展开过程,并从中发掘出非汉人群的主体性,以揭示被“王朝中心观”的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复杂历史面相。 温春来,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西南民族史、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2008)、《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2018),主编有“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