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的面目
    本书是二战史学者约翰·基根的成名作,主要选取三个历史片段,解读真实的战争是怎样进行的。这三场经典战役分别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长弓弩的运用),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的滑铁卢战役(毛瑟火药枪的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运用)。史学家和文学家分析了战争的机制,或勾勒出了战争的轮廓,但如果不了解战争的面目,我们就仍不能真正理解战争。 一方面,战斗的过程往往琐碎且凌乱。尽管战斗开始之前,军事决策者会制定一个完备的作战计划,但在实际行动中,决策者往往无法预测己方部队与敌方的互动实况,作战计划通常都被打乱。另一方面,对于双脚陷入泥泞战地的普通士兵来说,战争计划根本没有意义。面对横飞的炮火、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各种出其不意的错误指挥,再坚强的意志也不可能不受冲击。在探求战争的真相时,有几个因素不能忽视,包括对建立在战友情谊基础之上的敌意和忠诚的理解,对领导和服从之极限的把握,对勇气和即使最勇敢的士兵也会有的自保意识的认识,对血肉之躯可以承受对战争的恐惧的怀疑。战略战术、国防政策、经济动员固然是理解战争的重要因素,但是普通士兵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第一线战场的真实处境,往往也对战争的走势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约翰·基根,当代杰出的军事史学家之一,曾任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高级讲师、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和瓦萨尔学院历史学教授,被誉为二战后英语世界头号军事史权威。著有《战争史》《战争的面目》《一战史》《二战史》《温斯顿·丘吉尔》等。他因在军事史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军事史学会颁发的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奖,并曾获得大英帝国勋章(OBE)和爵士勋衔。
  • 1914:世界终结之年(方尖碑)
    1914年,德、奥、俄、英、法等国让世界陷入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将造成3700万人死伤,摧毁传统的社会结构,根除古老的政治制度,并开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 作者保罗·哈姆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地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故事,从外交活动中的纵横捭阖到西线战场上的血火硝烟,从上层阶级的尔虞我诈到普通民众的苦难哀愁,本书试图回答20世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1914何以成为“世界终结之年”。 保罗·哈姆,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曾任《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后致力于20世纪历史研究,在巴黎政治学院、战争学院等高校任教,著有《广岛,长崎》《越南》等多部政治、战争题材的历史作品,著作畅销多国,广受好评,荣获“联合国媒体和平奖”等诸多奖项。
  • 命运攸关的抉择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作者: 伊恩·克肖是世界知名的20世纪德国史学家,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在希特勒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诺丁汉大学;从1989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的现代史教授,直至退休。主要著作有《希特勒迷思》、两卷本《希特勒传》与《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2002年,他因为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译者: 顾剑,毕业于南开大学。2000年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美生活二十余年,现在美国一大学任终身教授。爱好军事政治史,业余时间笔耕不辍。
  • 新大博弈:一战中亚争霸记
    “东方,在等待一个人。” 帝国崩塌、勇士凋零、血流漂杵...... 在中亚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大博弈永不停息。 ☆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恩怨情仇溯源。2020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再次爆发冲突,本书围绕着阿塞拜疆现首都巴库,讲述了百年前,阿塞拜疆人和亚美尼亚之间的恩怨情仇。 ☆传奇作者传奇之书。充满传奇的人生历程,多家媒体的记者。曾在中亚大地上广泛游历,两次被秘密警察拘留,还被阿拉伯恐怖分子劫持过。 ☆鲜为人知的中亚一战史。一战并没有中亚大地上缺失,围绕着大英帝国的存续,协约国、同盟国甚至后来的布尔什维克都竞相把力量投射而来。但这段历史却长期隐藏在一战欧洲战场的残酷之幕后,很少有人像这本书这样完整地加以讲述。 ☆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英雄与浪漫的史书,人类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毅力。活跃在那个世界的人物的真实写照。 大博弈刚刚在中亚平息,新的大博弈又再次上演。本书讲述了“一战”时中亚大地上发生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围绕着大英帝国的存续,同盟国与协约国竞相出手,在鲜为人知的战线,烽火再度燃起。 德皇试图打击英属印度,彻底摧毁英帝国的世界体系;奥斯曼的恩维尔则渴望在中亚建立自己的新帝国;俄国从未放弃对君士坦丁堡的野心;英属印度的官员们则忧心忡忡地警惕着任何来自境外的威胁,为此他们组建东波斯防线、交好阿富汗、出兵巴库、扶植傀儡…… 本书可读性极强,向读者展示了“一战”时期在中亚土地上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产生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失。 彼得‧霍普柯克曾在独立电视新闻(ITN)做了两年记者,后在《泰晤士报》工作了近二十年,后期主要是作为中东及远东事务专家。他曾在国王非洲步枪团服役,与后来的乌干达独裁者、当时的一等兵伊迪‧阿明在一个营。他也曾经历险境,曾在古巴和中东两次被秘密警察拘禁,还被阿拉伯恐怖分子劫持过。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十四种文字。1999年他被英国皇家亚洲事务学会授予珀西‧塞克斯爵士纪念勋章。
  • 内战之殇
    ☆长久以来为历史学家所忽略的西班牙内战的另一面 ☆20世纪西班牙历史学者集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权威之作 ☆严谨的著述中,详细披露了佛朗哥及其支持者为何以及如何消灭“那些和我们想法不一样的家伙”,同时,他也全面揭露了共和国控制区在1936年军事政变后因政府机构崩溃而引发的暴行 本书为作者集十多年研究成果精心创作而成,旨在揭露1936年至1945年间西班牙人民在其激烈的内战中的恐怖遭遇。书中所描述的恐怖事件发生在战场的后方,作者称其为“西班牙大屠杀”。它们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历史学家们的关注,现在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第一幅全面的图景:对大约20万名受害者的大规模法外谋杀、草率的简易审判、酷刑、对妇女和儿童的系统性虐待、大规模监禁,以及恐怖的流亡。那些应为恐怖事件负责之人被点名,受害者得到确认。这是欧洲现代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其所造成的创伤至今仍深深刻在西班牙的大地上。 保罗·普雷斯顿,英国历史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名誉退休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他专注研究20世纪西班牙史,特别是西班牙内战的历史,曾获大英帝国勋章、伊莎贝拉女王勋章、塞缪尔·约翰逊奖等。其于2006年出版的《西班牙内战》被《泰晤士报》称为“最全面的著作”。他也是佛朗哥和胡安·卡洛斯国王的传记作者。 李晓泉,2003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对军事史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早年作为《兵器》和《舰载武器》杂志社的撰稿人,曾发表过《二战LVT(两栖车)演义》《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抗战中的白刃战》等专题文章;译著有《二战特种作战精锐》等。对政治史与社会史类的题材也有所涉猎。
  • 最长的一天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本书为一卷《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人面对黑暗和未知时的恐惧、慌张,能体会到命运的残忍、无常;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陪伴了千万读者度过生命中最为低沉和黯淡的时光。 即便是公开了大量的政府解密档案和相关人物回忆录的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关于诺曼底战役的最经典畅 销的著作。因为,它讲述的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 “也许是当下全世界最才华横溢的记者!” ——1973年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美国著名历史作家、新闻记者,肯尼迪总统的密友,和巴顿、艾森豪威尔以及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等军事将领亦过从甚密。 二战期间,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战地记者。曾随同美国第八、第九空军参与过14次轰炸行动,亲历了诺曼底登陆,并跟随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欧洲战事结束后,他又奔赴太平洋战场前线进行报道。 1947年,加入《时代》周刊,定居美国;随后,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二战史诗三部曲”研究写作。冷战高峰时期,他为追寻历史真相,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档案,证实了希特勒的确在柏林战役中已经死亡,并揭露了苏军在德国境内的大规模暴行。 在“二战史诗三部曲”中,他关注人的命运,力图再现那些伟大的历史时刻。《时代》周刊盛赞,他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和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战史诗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誉全球。1959年,荣获克里斯托弗奖;1962年,荣获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1973年,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1974年,他才54岁,却不幸因癌症病逝。为了纪念他在新闻和历史写作方面的突出贡献,美国设立了科尼利厄斯•瑞恩奖。
  • 南北战争三百年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南北战争三百年》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全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骑士团九百年
    军事修会(骑士团)出现在十字军战争期间,他们是罗马时代以来第一支训练有素的西方军队。本书是18世纪以来第一部关于骑士团的通史,展现了从12世纪骑士团创生到近现代骑士团转型的漫长历程,其中可见医院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在圣地兴起,条顿骑士团从圣地转战波罗的海地区、开拓普鲁士,西班牙各大骑士团参与再征服运动,圣殿骑士团瓦解,医院骑士团退守罗得岛和马耳他,近代骑士团的困境和转变,现代时期欧美各地的圣约翰骑士团组织。 在英雄传奇之中,作者介绍了各大骑士团的组织结构和标志,阐明了骑士团修道和战斗的双重特征,不同的骑士团力量对近东、波罗的海、伊比利亚半岛、东地中海历史的参与和影响,近代骑士团军事角色的衰微以及骑士团向修道和慈善角色的转型。 德斯蒙德·苏厄德(Desmond Seward),出生于法国巴黎,是英国知名的畅销历史作家。他毕业于剑桥大学,专攻中世纪英法历史,主要作品有《百年战争简史》《骑士团九百年》等。他的作品在欧美畅销几十年。
  • 飞虎队
    这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险历程,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胆量的故事,这是一部经过全面修订和更新的关于飞虎队的权威史著。作者广泛参考了美、日两国的历史档案,并采用了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录和访谈材料,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为了使这部著作与时俱进,作者又根据美国、英国和日本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修订。包括埃里克·希林和特克斯·希尔在内的美国志愿航空队老兵提供了很多新材料,加上新近发现的日本和新西兰飞行员的回忆录,使得本书呈现的历史面貌更加丰满。 丹尼尔·福特是一名美国陆军的退伍老兵,曾在越战期间担任战地记者。他毕生致力于记录和研究20世纪的战争。他现居新罕布什尔州的达勒姆,是一名业余飞行员和《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
  • 法兰西的陷落:1940纳粹入侵
    本书讲述了1940年法国沦陷的全过程。这是一场著名的失败,短短六周时间,一个拥有强大陆军的国家便沦为纳粹的附庸。这次战败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格局,使法国至今仍然笼罩在耻辱的阴影之中。作者从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法国社会状况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这次溃败的根本原因,展现了身处战争中的法国社会全景,并真实地告诉人们,军事史上那些流畅而简单的叙述与混乱而复杂的战争现实是多么不同。 本书获得200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朱利安·杰克逊(Julian Jackson),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和皇家历史学会院士,法国史研究权威。凭借《法兰西的陷落》一书获得2004年历史学殿堂级奖项——沃尔夫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