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八位海外汉学家联袂聚焦古代中国的经典战役与战争思想!后浪·汗青堂系列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作者: 费正清(1907—1991),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小弗兰克·A.基尔曼(1914—1992),美国汉学家,华盛顿大学博士。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莱德大学。 译者: 陈少卿,河南开封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主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南北战争三百年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南北战争三百年》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全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美国困局
2016年,以特朗普在美国大选异军突起为标志,“新右翼”在大多数欧美主要国家同时崛起。美国共和党已系统性地“新右翼化”,“新右翼”已成为左右美国政局变动的变量之一。“新右翼”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为什么“新右翼”运动会在美欧兴起?其将给美国带来怎样的深远改变? 本书从美国内政视角出发,以2016年以来美国政坛巨变为线索,阐释“新右翼”的崛起,研究“新右翼”的起源、诉求和目标,探讨其背后美国变局的深层原因和演变机制。 书中从“新右翼”的政治理念和现实指向、美国政党选民联盟变迁、非法移民与反全球化议题以及当下选举政治的技术操作等方面,分析“新右翼”崛起的社会基础及其核心诉求,揭示其背后美国政治的根本性变迁。书中还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在“新右翼”政纲下推出的新政举措(以美国国内经济政策为主),包括影响的“减税”计划以及能源与气候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医疗保险改革等五项具体举措,分析“新右翼”的国家治理思路、现实举措与成效。本书最后几章讨论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内部的和整合趋势,以及拜登政府的执政策略,两党就“美国向何处去”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强舸,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党建理论与国家治理、政党政治与美国政治等,主持过多项国家级课题,在众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强舸教授是2016年成功预判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极少数中国学者之一,在美国大选前就通过多篇网络文章系统分析了特朗普为什么会赢,特别是准确预测了“锈带”蓝领、中南部白人等关键选民群体的动向和非法移民等议题对选举的影响。近年来,他持续追踪研究美国政党政治,特别是“新右翼”运动,其关于美国“新右翼”政治的研究在政策咨询、学术研究和大众传媒这三个领域均产生了较好、较广泛的影响。
特拉法尔加战役
1805年10月21日,作为拿破仑与英国之间一系列博弈的结果,由纳尔逊率领的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角外的海面相遇。激烈的战斗了持续5小时,法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而英军主帅纳尔逊海军中将也在战斗中阵亡。这场海战被视为海军史上最为著名、最为辉煌的胜利。 《特拉法尔加战役》是一部关于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的全景战史。作者科贝特兼具海军历史学家与海军战略学家的双重身份,他的著作将细节的把握与精密的思考相联系,通过对这场著名海上战役的通贯叙述,呈现出拿破仑战争时代庞大纷繁的政治军事史图景,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关于海军战略原则的种种思绪。 科贝特写作本书时使用了大量档案文件(政府档案及海军部档案)及参与战斗的舰艇日记、航海日志、将领的书信等一手材料,再加上对当时战略环境、英法两国的斗争、海军将领们的行动的描述,还原了特拉法尔加海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发生过程,并对海军战略和战术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自1910年首次出版后,该书多次再版,至今仍被公认为对这场海上战役最为精良的研究作品。 朱利安·S.科贝特(Sir Julian Stafford Corbett,1854-1922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海军历史学家、战略学家。其关于战争史和海军学术方面的著作主要集中于16世纪至19世纪初风帆舰队的战斗活动,整理有《英西战争期间海军相关文件,1585-1587》、《海军作战指令,1530-1816》、《舰队信号与指令,1776-1794》,著有《德雷克与都铎海军》、《德雷克的继承者》、《英国与地中海》、《七年战争中的英国》、《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俄日战争中的海军行动:1904~1905》、《世界大战中的海军行动》等。本书《特拉法尔加战役》即是他于1910年出版的代表作之一。
奥威尔自述:二战亲历回忆录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参加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民兵组织。基于这段经历,他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局势的变幻、媒体的歪曲、信仰的危机等等。在《奥威尔:二战亲历回忆录》中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战争的表象与实质,让人们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年),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被称为西方世界的良心、欧洲的鲁迅、“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和“天才的梦魇者”。 他出生于印度,后随母亲回英国定居,并考取伊顿公学。1921加入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部队,这次经历使他认识到了殖民主义罪恶的一面。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因重伤返回英国。1939年,二战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纳粹的活动。两次战争经历使得乔治·奥威尔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等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一生短暂,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其代表作《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世界文坛zui为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
血色要塞
★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新作,《金融时报》2020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军事史协会杰出图书奖 ★一战东线战场上关键性战役,改变一战进程,并拖垮了奥匈和沙俄两个帝国 ★现实版《好兵帅克》,东欧战争上的《西线无战事》,揭示奥匈帝国末日前的疯狂和混乱 ★再现战争对社会和人性的巨大破坏力 普热梅希尔要塞位于波兰东南边陲,毗邻乌克兰,历来被战争与民族冲突所困。一战前期,俄军包围普热梅希尔要塞,希望快速拿下要塞、进军中欧,然而在奥匈帝国孱弱守军的抵抗之下,围攻意外地坚守六个月之久。 这是一场影响一战进程的重要战役,也是高烈度的围城之战。在恐惧支配下,普热梅希尔城陷入疯狂、猜忌、暴力、放纵之中。本书通过细致描绘要塞的日常细节,以及军队、民众的心理状态,再现了战争对社会与人性的巨大破坏力。腐朽无能的帝国统治、纸上谈兵的主帅和他昏庸的军令、胆小怯弱的军官和未经训练就被拉去送死的可怜士兵,以及挣扎在后方的无辜市民,构成了一幅混乱而残酷的战争图景,最终拖垮了奥匈和沙俄两个古老帝国。 亚历山大·沃森(Alexander Watson)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教授,曾于剑桥大学任学院研究员、英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著有《漫长的世界大战》《铁壁之围:一战中的德国和奥匈帝国》等书,曾获得沃尔夫森历史奖、古根海姆-莱尔曼奖军事史奖等荣誉。
高卢战记
《高卢战记》记述了恺撒从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在高卢作战的经过。恺撒传世名著,拉丁文典范之作,内涵丰富:军迷观战,史家论事,民俗学者探究欧陆人文,谋略家悟王霸之道,恺撒迷看恺撒。征服高卢,恺撒赢得了重要的政治资本。《高卢战记》朴实客观的文字背后,是处心积虑的辩护,回击庞培,蒙蔽元老院视听,塑造个人英武仁慈的英雄形象。书中洋溢着对罗马精神的自豪,充满了对蛮族英勇淳朴的敬意和对文明的反思。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 一位西方历史上盛名远扬的英雄:他兵锋所指,战无不胜,让古罗马的疆域辽阔,奠定了罗马帝国几百年的领土轮廓;他执政有力,政策切中要害,在他的政治遗产上,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崛起在地球的西方;他的名字作为欧洲君主的尊号沿用了千年,就像中国的“皇帝”两个字,成为欧洲权力的象征。他的人生成为西方文学与戏剧不朽的主题,让一代代后人心驰神往。
病入股肱
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以天皇亲率军队的理念为支撑的,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天皇作为最高统率者的权威发生了巨大动摇,被视为“股肱之臣”的军队也发生了质变。随着军人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日本一步步走向了战争的深渊。 本书是“日本战争研究第一人”、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数十年“战争”研究的集成之作,探讨了天皇与军队关系在近代的发展史,追溯了日本明治建军和立宪的历史根源,延展到日军解除武装和遣返回国的问题,涵盖“日本军队”存在的整个时期。她以清晰的逻辑和明快的笔调分析事实,提出了捕捉历史的新视角,解析了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的特质,阐述了日本国家决策的背景。通过探讨天皇与军队的关系,回答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疑问:“天皇为何没有叫停战争?” 加藤阳子,1960年出生于日本埼玉县,曾任山梨大学助理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专攻日本近现代史。2010年,凭借《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获得第九届小林秀雄奖。
近代的尺度
两次鸦片战争实为中国历史之转折,传统的国家进入了近代的世界。在此转折关头的若干细部,不可不察。作者由此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军事:清朝的军费、兵力、装备、训练水平,以披露西方新敌面前的“天朝”旧容;由此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广州入城、西礼觐、公使驻京以及叶名琛外交思想,以说明“天朝”观念下的外交失矩;由此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若干重要战例:虎门之战、吴淞之战、浙东之战、三次大沽之战,以测算近代尺度丈量下的实距。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以《近代的尺度》作题,为明确地开出度量标准:战争不能分冠、亚军,没有第二的存在,只有胜者和败者。近代中国与外国的战争,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恰是一把尺子,量出了“天朝”与“泰西”之间在近代化上的差距。在那个时代,许多尺度与今有所不同,特别明显的是,强权是十九世纪通行的“公理”。 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1995)、《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等。
内战记
《内战记》记述了从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48年恺撒与宿敌庞培的决定性战争。庞培占尽先机,不可一世,步步紧逼。恺撒却坚持和谈为先,争取舆论和民心。本书平淡朴实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看似啰唆的语句背后蕴含无限深意。庞培青年时代起就已叱咤沙场,光耀政坛,恺撒则在隐忍中稳扎稳打。内战在即,恺撒做事不守礼法,出兵不按常理,闪电般的进攻打乱了庞培所有的计划。双雄争霸的决胜时刻,是两大军事天才战略思维的激烈碰撞,留给后人的是成败得失的无尽感慨。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一位西方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英雄:他兵锋所指,战无不胜,让古罗马的疆域空前辽阔,奠定了罗马帝国几百年的领土轮廓;他执政有力,政策切中要害,在他的政治遗产上,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崛起在地球的西方;他的名字作为欧洲君主的尊号沿用了千年,就像中国的“皇帝”两个字,成为欧洲最高权力的象征。 他的人生成为西方文学与戏剧不朽的主题,让一代代后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