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的评论15
- 读到后来,我以为自己进错了分组,“生活悬疑”还是科幻故事? 前面的伤逝流畅而有共鸣,后来却变得无厘头起来,大概我还生活在线性的时间里,无法理解这些琐碎的平行世界。评论《公元1994年的夏天》0回应0赞
- 其实要杀人为何是用成立影视公司这样清奇的手段才是最容易遭质疑的部分,而小说用西班牙悲剧作引子,戏中戏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又让它以既成事实摆在篇首,借此回避了“为什么”这么做的疑问,而转入“怎么做”的细节上。评论《杀死悲剧》0回应0赞
- 读起来很流畅。 不过,最后……就这么坦白了…坦白了。 是那个梗吗?被喜欢的人不会不知道,只是装作不知道。 我还以为一开始不停地写着左边右边,星座射手神马的是与案件细节有关。 看了《法医秦明》的后遗症就是感觉,越多的伪装就留下了越多的痕迹,不同的手法瞒过技术鉴定不容易啊…评论《不可能的正义》0回应1赞
- 前半部读得很舒服,是参加活动以来最流畅和享受的一次体验。 后半段进入推理,形式有些阿加莎的影子,琐碎的日常,零散的线索,只是在汇聚过程中提前得出了结果,削弱了阅读的乐趣。 因为案件主角的视角展现很少,作案细节有些疑问,玛格丽特一个老人家是如何正面用石头击晕康妮的呢?年龄,体力,行动速度的对比,捡石…评论《写作课》0回应0赞
- 反转再反转 反转之前,回忆梦境记忆之间的纠缠可以很引人入胜。反转之后,阅读24个比利的有限经验,主人格在沉睡和唤醒间交替,记忆都难以保全。那这部小说中,分裂人格和基础人格共谋,搏杀的机制是怎样的,如果不是三个人,而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他们的深度沟通和互动是怎么做到的。评论《楚门计划》0回应0赞
- 看了评论,发现一个词,“叙诡”可以概括结尾给我的惊奇感。 两条线并写,但是时间跨度不同,加上“叙诡”一度很是不解和混乱。 这么大案,37命,里面的心理波折,黑暗氛围需要更细腻地揣摩和文字的渲染。这个数字太沉重了,可背后的支撑太弱了。 PS.五篇评论完结,撒花庆祝!评论《恶魔之窖》0回应1赞
- 自问,为什么小时候可以投入地去读任何一本书,后来却越来越不耐烦了?大概,以前,我真诚地仰望着任何一个别人的生活,现在只困在自己的漩涡里。 前小段的四淓自述真是差点被那种自恋的气息闷过去,中后段我甚至想到是不是一个互换生活的梗,最后,哦,原来不是。读完问号还是很多,申明旭是处女情结太重?为什么会和三…评论《月半旅行箱》0回应1赞
- 终于看到一篇见生活也见悬疑的小说了。 文字很好读,轻松自然;小陈老樊乃至配角吴坚伍伟国都很鲜活,不过侧面写的赵老师和图书馆管理员(算是另一个故事里的主角吧),无论感情发展还是人物性格有些突兀。 开个玩笑,没想到开篇细致描写的两个可爱的老头,只是作为目击者而存在,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so sad.评论《夜幕漩涡》1回应0赞
- 一开始觉得矫情,后来变得压抑,慢慢成了可怖。 夫妻二人各怀心思,暗中观察,惩罚对方,任人和情在这沉默里窒息,窒息! 小说里,可以看到“从答应结婚起,她就是默认成为我的物品”这样一个案例。女性怎样一步步丧失自我,丧失独立性,一点点自我怀疑心理扭曲,直至精神溃散,最后走向死亡。 作者借鉴了一些电…评论《困·局》0回应0赞
- 《杰出公民》式的故事,不过对上海和家乡的观察少了自发的观点和犀利而自然的表达。 真诚地讲看过的感受,尴尬,尴尬,尴尬。 整体情节走向,与“生活悬疑”这一分类相关甚少。 人物形象而言,“我”并不可爱,在上海的纸醉金迷里空洞存活,在乡下的家长里短里疏离自保,向往着纽约伦敦,巴结又鄙夷着上海,彻底…评论《年》0回应0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