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来——代序 我收到《旅行故事》上架的豆邮,是平安夜。我和爸妈正在潮州。这是他们第一次完全按照我穷游的方式放弃旅行团跟我走:吃住行尽量节俭,旅行计划尽量随意。我爸看到售价1.99元的时候,眯眯一笑,不知虚实的说:终于见到回头钱了。 我印象最深的穷游是大概三年前,和光头,灿灿和李哥的巴塞罗那之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廉价航空,青年旅馆和Lonely Planet。第一次,我下了飞机之后没有接站,没有导游。为了旅行顺利,我们四个人点灯熬油花了两个晚上,打印了三百页的材料——行程安排,交通衔接,景点介绍,美食推荐。自己研究坐地铁坐公交,到了地方之后自己拿地图找景点,找到景点之后自己对照着做好的功课自己给自己当导游。那次我们在巴塞罗那呆了七天,回来之后一致感慨:原来出门还可以这样玩。 两年前的夏天,我和JP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买张欧洲火车通票,用22天的时间从巴黎坐火车到北极圈然后再坐回来。JP从小在法国长大,对这种玩法已经习以为常,而我却是第一次出门超过一个礼拜。到达瑞典的哥德堡是当天的下午六点。晚上十二点要出发,继续赶路。根据旅行手册,我们找到一家当地的素食馆。我这个人那时候还不是很擅长和人交流。除了同行之外,很少会和陌生人说话。我们吃的差不多了,JP突然站起身来,跟我说:我去和那边吧台上的人聊聊天,便把我一个人丢在那里了。过了一会,JP回来问我:他们都好有趣啊,你要不要来?那是我第一次在旅行中和陌生人聊天。那天晚上我们遇见了一个大学老师,一个爵士钢琴手,一个爵士口琴手,一个印度教信徒,一个从小就在附近街区长大的学生,和一个从来没有卖过一份诗歌的一直哭哭啼啼的诗人。基督教徒总是将“上帝的恩赐”挂在嘴边,如果我也可以借用一下的话,那么那天晚上在哥德堡的那间餐厅所经历的事情,一定是上帝给我的恩赐。从那时候开始,我才发现,原来旅行的另一层意思,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而闯进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讲出来,都是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让我重新看待自己,也重新看待世界。我于是拿起笔,希望记录一些旅途中的故事。那次旅行,我写干了三四管油笔,写满了一整本笔记。 有一些故事,单纯记录了旅行中的美好。我发现,当自己呆在家里的时候,我对于日子的心里预期是舒适。我知道门在哪,窗在哪,厕所在哪,厨房在哪;知道饿了去哪里找吃的,渴了去哪里找喝的;知道无聊的时候找谁说话,知道每天什么时间大概应该干什么。当一切按部就班起来,我慢慢发现,许多值得我感恩的事情,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不再觉得父母的一碗热饭,朋友的一声问候有什么值得珍视的地方。反而,一点点小的挫折便会让我苦恼不已,心情很差,脾气也很差。对于光明面我已经麻木,但对于阴暗面却特别敏感。反过来,当我在旅途中的时候,我对日子的预期是险恶。我不知道下顿饭在哪里吃,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什么情况。作为一个旅客走在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会看到乞丐,打架的人,小偷和妓女。我发现,在旅途中我对于困难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了,而当我对于不顺利习以为常的时候,那些身边的美好便凸显出来。陌生人的一个帮助,一个微笑,一句感慨,我都视为珍宝。在路上的我,习惯了阴暗面,对于光明面特别敏感。因此我记下那些旅行中的小故事,用来提醒自己生活一直都是美好的,无论是呆在家里,还是出去远行,永远都要怀有一颗感激之心。 还有一些故事,它们打动我是因为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出国那会儿,我刚刚离开高中,每天虽说也有学习任务,但相对来讲轻松不少。打开电脑,看到的是像洪水一样的信息和信息源。对于社情,国家国际上每天发生的事,我总是急匆匆的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刚出高三的孩子其实很无知,但我的问题在于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每天打开电脑,便是想着给自己划阵营,贴标签,一心想要说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们。在我印象里,那时候好像每个人都这样,披着大衣内裤外穿,好像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这个世界。但当我们离开网络,关上电脑,瞬间又变回了普通人,就好像大黄蜂变成了小汽车,蜘蛛侠摘掉了头套,月野兔穿上了衣服一样,过着每天吃饭睡觉上课的那种碌碌的生活。有那么一些时候,我总觉得仿佛自己与这个时代脱节了,脱节在两个互不关联的平行宇宙中。对着慢慢沉到欧陆的那个夕阳,总有些无奈之感。在旅途中,我和很多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过这个问题。我讲我自己,他们讲他们自己。很多人,尤其是老人,的故事,很精彩。但细细想来,精彩的原因也许只是他们本身实实在在。在他们的故事中,总有一个平衡的闪光点,让人觉得他们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他们的时代结合的很紧密。与他们道别之后,回想起来,总会觉得他们给我一种内心的平和。这种感觉很微妙,也很难讲。当我有一天打算将他们落在笔端的时候,我发现每每讲完他们的故事,我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再那么非黑即白,不再那么非对即错。 我没有什么旅行哲学,也不信什么“不去会怎样”,“一定要去怎样”的宣传。我一直都认为,即便是再穷游,旅行也要投入,它是奢侈品。我有幸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而除此之外,父母还能有些闲钱供我去儿行千里,这本身就让我感恩戴德了。在豆瓣阅读出一本电子书,单本售价不超过两块钱,在很多人眼里也许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不过对于一个文学素养并不那么深的理工男来说,这是一件足够让人高兴的事情。我也定是做了什么善事,才得到如此的报答。后来细想想,善事说不上,但没有浪费这些故事,写出来能够提醒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也能和尽可能多的人分享,也许就是不错的一件事了。 如果将来《旅行故事》能有幸变成铅字,这篇文章是可以作序的。当然,如果作序,就一定要像模像样的加上感谢。我特别感谢熊阿姨在写作的道路上一直提携帮助,并在我觉得自己最没文化的时刻借给我一箱子书。还要感谢豆瓣阅读的编辑大鱼,感谢你在出书过程中所费的心思,并容忍我一个新手无穷多的问题。最后,感谢所有出现和没出现在这本书中的讲故事的人,是你们最终成全了这本书。旅行故事我会继续写下去。除了“理工男”以外,下一个我想给自己贴的标签,也许就是“讲故事的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