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
一直在漂流 既然是以人生思考作为内核的,那么在这部寓言式自传式的小说里,读者可能都会发现有自己的影子。未涉世的天真,对理想的渴望,对完美的追求,现实的无奈,途中的迷茫,期望某种顿悟。。。 这是一则人生寓言。十八岁时,我知道自己要“脱离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大陆生活,奔赴绚烂自由的岛屿世界”。这就像我们小时候有很泛很模糊的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于怎样美好,没有确切思考过,因为见识有限。这时的理想化,正是以后不断追求不舍放弃的精神来源。当时,理想就像个巨人,充满光辉,虽然距离遥远却是那样亲切,他给了你一个信念。 “兴高采烈”地开始独立了,但一开始就十分地不如意:仓促、匆忙、冷漠、稚嫩,一直面人生,受挫感就开始了。这是人生的初步,微笑和自信变成了不解和卑微。但前面的路还长着呢,“不知所措”是不行的,必须要有选择,这时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不由自主,“找最近的岛停下来吧”,没有任何根据它是绚烂自由的,一开始就十分地无奈。是啊,理想的生活怎么会那么容易靠近呢? 印子苏有点像人生伴侣。他消除了“我”最初的孤独,使我感到温暖,可以依赖。虽然并不了解对方,但是命运却是把他们连在了一起。一样的处境、一致的想法,一起谋划,一起努力。 “我早就说了,我并非一般凡夫俗子,理想之境门前这短暂的艰难在我看来根本微不足道,完全可以克服”,这种态度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年少轻狂,是未经世事时的初生牛犊,是靠不住的。自命不凡倒是要非常地肯定,因为我们很年轻,为什么不大胆地勇猛地去高估自己?你愿意往高处站,远处的绝妙好景自然是你的了,起码你敢想。 “在马桶里喝下一杯水”这可以说不是什么大挫折,“我”却已经感觉有着莫大苦涩,真是受苦太少了的缘故。印子苏应该做个好榜样才是。可是人性的弱点似乎都是相似的,虽然早出来两年,但弱点并不是靠时间来减轻的,是靠事件。 “那已经过去的艰辛和屈辱,我们在回去的海路上只字未提”,我在想,我以后一定要养成乐观的性格,不然,艰辛还是艰辛,屈辱总让那张曾经阳光过的脸变得不再阳光。 因为房子格局而闹起了矛盾,“我”为什么这么在乎啊?因为“离心离德”、不再“心心相印”。房子是大问题吗?是关乎幸福关乎自由的理想问题吗?两个人似乎都把矛盾扩大化了。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是个实际的问题,但是对于他们,似乎成为了某种较量。胸怀,是应该海纳百川的,不该太在意。而且有时候人还是过于自我了,虽然这样才显得出你是独立的。印子苏是好人,只是你不珍惜。"等房子建好以后我们就得开始谋生。逢晴天出海打渔,逢雨天在家织网。渔网和上等的鱼干都可以用来跟其他岛屿交换布匹、面包或者啤酒等等。"这也是一种好静谧的幸福生活。那就去寻找吧,完美是没有的! (到底在寻找什么,作者自己也不知道。理想仍然是模糊不可及的。一个医生,他可能把自己的全部心神都放在医学、病人那里,所以无暇顾及其他。他是怎么开始做医生的,他也有一个选择决断地时间段,这时间可能短也可能长,但一旦决定了,他是义无反顾的,只是勇猛地向前。因为他定位了,他有了方向。认识你自己,什么才是你擅长的、你想要的,这是人生的路基,夯实了,才能坚固有耐力。最可怕的就是漂泊,仿佛大海中的一只失向的船,那是会始终茫然不知何往的。 人如果高高地飘在空中,就会像风筝,一根线系着,随时有被飘走的风险。必须扎根于土地,比如做个有思想的芦苇。对于有些人来说,事业高于种种,在事业中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生活的波动他是不在意的;有些人就是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奔波忙碌,稍稍的盈余就能让他满足;有些人因为没有方向,总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在不遗余力地了解自己,在思索正在走着的路是否就是那条路。只有后者,总是轻轻地像失重似地脚已离了地。他也许真能看得高,却没有安全感。 上次国庆节,我去锦里玩,摩肩接踵,欢声笑语,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人。我也在人流中被推着向前,我觉得那个时候自己是不孤独的。周围是热闹,心思也是被眼前的情景牵着走,不会想其他。当你专注于此时此刻的事和物时,不孤独,忘我,忘记了时间。庄子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似乎就是这个理。 对现实的不满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原因,这其实是扎根现实的,合情合理的。因此,我盛赞作者的不懈追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霓虹岛和烟花岛,都是我理想的岛屿,深入其中,隐藏着不为外人察觉的很多不理想之处。虽然没有绝对完美,看事物一定要辩证地看,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品格。比如曾国藩总是在日记里反省自己,认为不做圣人就成了禽兽,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我认为严格要求自己也是没错的。追求心里的最好更是没错的。不断地受自己心里最美好的召唤,是会出现那个“皮格马利翁效应”的。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