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柳星星象王
兑换码全数奉送,请自取。 WDAIBKKCD39B WDAIBKP7ILZ4 WDAIBKNLH30E WDAIBKT1FC8M WDAIBKS4LGPT WDAIBKG2URM5 WDAIBKL6DWPH WDAIBKPH5LQV WDAIBKXONU5J WDAIBKBELRS8 WDAIBKIVT7FA WDAIBK2N8A5T WDAIBKO1032G WDAIBKZSE3XI WDAIBKM2VJLW WDAIBKWGSYN0 WDAIBKDV960R WDAIBKBKJ210 WDAIBK98JSKH WDAIBKYAJ4EK WDAIBKLCODYW WDAIBKGMU5Q8 WDAIBKTPSG3A WDAIBKJNWY4K WDAIBKD9OEGB WDAIBK8XJ7T5 WDAIBK8COEVY WDAIBK5ZD1ET WDAIBKPZ9LBU WDAIBKQVHK6F WDAIBKH4QVW9 WDAIBKXRQLMY WDAIBKBR3VCN 作品上架之前的预告及杂感,原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396681185/ 将作品提交给豆瓣审核之后,每逢周末我都会看看豆瓣给我做了封面没有,有了封面意味着周一就上架了,俗称“周一见”。最新的那部作品已经有了封面了,所以仿前例,写一个预告兼谈一谈心得体会,也算是总结一下吧。 这次上架的作品只有一篇中篇故事——是我的“王”系列第五弹,但篇幅却超过我过去的任何一部中篇,有五万多字。之所以会写这样较长篇幅的中篇,其实是出于对自己的训练。这里有一个并不科学的前提,那便是,我以为三万字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分野。从我不多的创作经验来看,三万字以下的作品,可以凭借一个主题,利用头脑风暴,用一种野狐禅的蛮力,一鼓作气地写就。可以说,我之前的中短篇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写下来的。开始我只有一个主题和一个模模糊糊的人物,我把握着主题,憋住一口气,然后放任思绪自由驰骋,令角色自己登台表演。只要我能紧紧抓住主题,不泄气,最后所有的思绪、情节、枝蔓都会围绕这主题拧成一股绳并走向结局。这里面唯一的问题就是要有足够的肺活量,因为一旦泄气,很可能整个故事就会涣散。用这种创作方法面对较长篇幅的小说,显然会力不从心,就好比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一千五百米,跑得下来也势必力竭而亡。因此我的想法是,三万字以上的作品,必须要有谋局、部篇、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上的规划,和铺陈、伏笔、推进、呼应、交织、糅合、敛收这样的技法上的考量,才不至于后继乏力。怀揣这样的想法,我为自己的提出的训练计划就是——写一个不短于五万字的作品,并且尽量去实践验证这些理念。 我曾经连载过一个长达七十万字的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个纲要,但在连载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及勒崖的信马由缰和芜杂无序的旁枝错节,这当然是由于我笔力与技巧都不足以驾驭这样的篇幅的缘故。因此我希望用一种循序的方式来一步步地训练自己,俾使自己有朝一日能有足够的技巧和素材来创作点像样的长篇故事。按照前面的譬喻来讲,就是调整自己的呼吸,并使之能持之以恒,跑得越来越远。非洲有句谚语:如果你想走得快就独自出发,但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结伴上路。我想,我需要一点理论、技巧的陪伴,才能继续写下去吧。 在我过去的写作历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无助的凄惶,因为我凭借直觉多过于理论,而我不能确定我的直觉是正确的,写作的过程对像我这样缺乏理论素养和基础训练的人来说其实是蛮煎熬也蛮吃力的。所以我才为自己不断地设定一些训练目标,用自己的直觉去践行一些理论。这不是为了令自己写得更轻松,而是寄希望于在相同的力耗下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 再回头说说我这部五万多字的新作,这是我耗费我最多时间与精力的一篇故事。我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耗尽了心力方才完成——我不得不坦诚一点,即便是过程如此艰难,并不必然意味着这会是我目前最好的作品,这两者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充其量仅只意味着,为了成为一个严肃的合格的码字工,其实我还蛮拼的。这个故事的困难之处,不仅仅在于其篇幅,更在于其知识领域、故事背景,更甚者,故事的主人公连中国人都不是。我实在不敢说我写出了多么优秀的故事,甚至于前面提到的关于结构、技法上的那些高大上的概念我都未必全部践行过了,我只能说这堪堪达到了我的自我训练的目标,而且,我必须毫不脸红的说,我的训练充满了诚意。正如恭维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有气质,对一部乏善可陈的作品来说没有比“诚意”更好的自我安慰了。我感觉自己都有点像互联网上贩卖“情怀”的掮客了,只不过我贩卖的是“诚意”,希望自己做到的不止“诚意”这一点吧。 如果看完了这篇充满诚意的预告,有人想读一读我的拙作的话,只要在这里留个言就好,明天作品上架之后,我会用兑换码回复。这次我为自己的作品定价2.99元哦,也就是说兑换码价值也水涨船高啊。我想反正都是送,送2.99元的作品的兑换码总比1.99元的要体面一些嘛! 最后忍不住要吐槽一下豆瓣所做的封面。当初豆瓣在通知消息里问我对于封面有何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说了说,收到回应称“尚需斟酌”,最后给出了一个跟我的想法毫无瓜葛的封面。唉,下次我就回复“美工自斟”吧! 是为预告及杂感 20140817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