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沫大胆暹罗的温度(下)
我的拖欠~~~不似长评的长评 我就是上篇作者自述里提到的小编七七。 这篇长评,我欠了整整两年。 2013年7月,我大四,独自一人去北京实习,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开的图书公司。学到的第一个技能就是与豆瓣上的人打交道。每天浏览着很多的信息,然后看到了颜牧的《伊比利亚的半岛阳光》。因为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而拥有的一次旅行让人觉得很浪漫,原谅我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吸引,我是个矫情又爱幻想的巨蟹座。再然后关注到颜牧的其他信息,喜欢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文风,虽然起因很浪漫,但文字却透着一股冷静。 我开始联系她,问她能不能把这本书的纸质版权给我,延伸出一些交集。其实作为菜鸟编辑来说收到《暹罗的温度》文字稿的时候,很兴奋。反反复复地看,与上面领导确认各种出版可能和版税等等信息,中间颇多波折,因为自己确实不适合与人谈生意。最后好不容易谈成了,合同都签好了,却因为自己的辞职,将此事耽搁了。那年发生了许多事情,不好一一细说。 所幸,颜牧找到了另一种方式,将自己的故事说了出来。比我看到的文字,更加完整丰富。第一次看稿,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也有人在评论里提到过的,那个天桥上乞讨的小男孩。人一出生不比其他的动物,不过多久就可以自力更生,人需要经受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锻炼才能独立出来,在这段时间必须要依靠他人。而上帝有时候将孩子这样天使般的存在放置在人间,都所托非人。现在提到这个问题,就会想起近两年对这类社会问题有所涉及的电影《失孤》《亲爱的》。我第一次看到颜牧描写的时候还没有电影,但其实问题早就已经很严重了,严重到大家都变得麻木,甚至是选择性忽视,顶多说一句“这事儿太多了”。 重新再看《暹罗的温度》,我老了两岁。对下篇的感触更深了些。很多人喜欢旅行,不管是看景,还是遇人。颜牧在下篇提到了很多“匆匆过客”,苏格兰阳光、奥莱尼奥、米诺、马克西姆等等,各个国家的人都有,让人印象深刻。颜牧是在旅游,可是写起旅记来,似是大多时候都在观察人。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眼中的泰国又是如何,透过他们的眼睛,和谈论,我们看到了多面化的泰国。 颜牧在书的最后说,当时经历过的事情和人,无论多么深刻,都会像肤色的恢复,了无痕迹。 这些文字,恰好能让人重温旧梦。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