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纽约琐记(修订版)
陈丹青的纽约记让我深刻警醒。一个艺术家、学者、策展人的全球化交流语言是第一要隘。曾记得,有朋友说过考陈丹青的研究生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很多学生日夜苦读到头发花白,那时的我狂妄的不屑一顾,撇下一句我才不考。现在对于自己当时的幼稚真是忍俊不禁。每次来到一个新的地界,我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特别来到意大利以后,大家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有着各自的目标,这些人的目标都很正确,但是这么多正确的目标有的是长期有的是短期,我似乎也需要这样正确的目标,我也有目标但是在他人看来并不正确。认识了一个女孩,虽然专业不同,但是我们的方向和心理好像对于我来说有着安慰。可惜的是沟通的冲突。话说回来,以前认为艺术无国界,只要画的好谁都可以认可,这点确实是不可磨灭的事实,但是这只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当代艺术以致艺术以后的走向来看,艺术的观念发生将继续深化。针对中国的艺术圈子来说,艺术家如果还停留在绘画的阶段,对于艺术圈是亚健康的。画廊层出不穷,但是真正有交流意义的画廊世界屈指可数,中国艺术家在中国的艺术圈大多是政治人情派,真正的自由单干户是活不出名堂的。在国外虽然艺术被商业化细分,每一个环节都有精密的把控,但是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挖掘是在细致的挖掘的。中国艺术家至中国的艺术想要带进世界进行更深的交流就要做出更大的牺牲,沟通则是首要,如果艺术家自己能够完成一定程度的沟通,对于自身的作品成长就不需要太多的无谓拄杖。当然对于艺术家有一个相当大大优势就是通过作品可以表达大部分了,我的想法就是,有语言会更好,起码可以和国外的艺术家当没有距离的好朋友。谈策展人,艺术家相对于策展人来看既是在舞台上,也是在最幕后。策展人要做的就是表达,通过各个艺术作品把艺术家推到台前,同时能够组织出完美的表达。沟通对于策展人是首要是扼要是关键,知识的积累无穷无尽,需要时间,当你用母语表达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知识浅薄,但是用外语交流时,首要的就不是自我谦虚的知识浅薄了,而是黔驴技穷了,因为连艺术家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了解,人与人是需要沟通来进行情感交流的,不交流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见如故。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