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者》这篇小说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条线说的是:“我”的公司遇到危机,“我”努力想办法让公司解除危机的过程。另一条则是以LeeSkyHater的日志为线索,讲诉了一个女孩在困境中的心路历程。读完整个故事后,我的感受是两条故事线的塑造都存在不足,而结尾将两条故事线进行捆扎式的处理方式,则显得既粗暴又生硬。 先说说第一条线的故事,这条线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由“我”来告诉读者的。给我的感觉就是“我”无处不在,所有的故事、情节、人物都围绕在“我”的周围。除了另一条线的LeeSkyHater,无论是“我”的下属职员,还是“我”想要抱大腿的投资人,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像是给主人公“配戏”,存在感很低。 想了想原因,我觉得这是因为作者在写作时,有太多文字用来交代信息,而用来塑造人物的文字却少的可怜。作者这种用大段对话推进剧情,接着又用大段旁白做介绍的写作方法让我感觉作品读起来异常生硬。在解释小说中的科技概念时,作者则采用了一种将信息打包,然后直接成段成段抛给读者的做法。这种情况在人物对话中尤为明显,在“我”和祝冲这位大佬的对话中,大段段的科技概念给我一种两个人分角色念说明书的感觉,而且还是祝冲这位BOSS级的人物在配合“我”念说明书。 没有找到适当的方式来平衡人物塑造和背景信息的描写,导致人物存在感低,背景也显得生硬。我觉得这是小说在第一条故事线中存在的问题。在小说的第二条故事线,也就是LeeSkyHater的故事中,则存在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LeeSkyHater的故事是以日志的形式讲诉的,但老实说,作者写的LeeSkyHater的日志,真的不像是一个女孩写的日志。 我觉得既然作者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去塑造LeeSkyHater这个重要人物,那么对于日志这种记录形式的还是要符合人物实际情况的。在小说中,LeeSkyHater的日志是私密性质的,我们作为读者本应该是读不到的,而“我”如果没有特殊手段也是读不到的。只不过从作者的描写的LeeSkyHater日志上看,这些日志读起来更像是正常的小说描写而不是个人的私密日志。 最显著的就是这里“2026年12月12日 23:32”的这篇“日志”,两个姑娘分角色对话的方式就是小说正文的写作方式。没有谁会把自己的日志写成这样的形式,更何况是只给自己看的私人日志。老实说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感到无比尴尬,我觉得作者可能是想当然的把日志写成小说的形式了。 其实用日志去塑造人物的内心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方法,但前提是作者替小说中人物写的日志要让读者感觉真的是这个人物自己亲笔记录下来的。如果让读者感觉到是作者在“造假”,那么这个人物就直接崩了。这个问题导致LeeSkyHater这个人物给我的感觉是空的,只有皮没有血肉,或者说,没有灵魂。 我觉得这就是《体验者》两条故事线分别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作者最后对这两条线的处理方式也显得差强人意。在故事的最后,“我”通过设备体验LeeSkyHater潜水经历的剧情,看的出作者在最后是想把这两条线合二为一的,只不过体验是合二为一了,但两个人实际上未做过任何的交流。 小说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没有做过哪怕是语言上的任何交流,我们先不讨论这样的设计本身有没有问题,先看看结尾是如何的。小说的结尾,当确定LeeSkyHater死亡后,我终于从LeeSkyHater的死亡中想出了一个点子来拯救我的公司。什么样的点子呢?既“建立一个可以分享死亡体验的网站,帮助那些不愿意再爱惜生命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生命收获一笔金钱。” 在这里,两条故事线被合二为一了,但这种撮合的方式怎么看都让我觉得是用铁丝强拧得。“我”原本对这个姑娘是充满关注,充满关心的,最后作者用“你同情这些人,你就会成为弱者”这样的理由让“我”变成所谓的“强者”。这样的设计,我只能说逻辑上没问题,就是180度大转弯这种方式实在是简单粗暴的很。 另外在说说人物交流的问题,LeeSkyHater和“我”全文是没有任何交流的,其实也是导致小说结尾生硬的原因所在。作者或许是想通过放大LeeSkyHater身上的悲剧来渲染加深我“黑化”的过程和理由。只是由于两个人压根就没有做过任何交流,导致这样的“黑化”过程根本看不出人物内心受影响的心路历程。而“黑化”这样的心态转变是需要深度刺激的,作者如此简单的就让我“领悟了”。我只能说这段读起来更像是作者当上帝强行修改的结果,非常不自然。 最后我想说流畅度的问题。怎么说呢,读小说还是需要一些流畅度的,整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太“干”了。在作品最后切换到LeeSkyHater的视角之前,几乎不变的跟随式视角,以及信息大过情感的对话方式,都是让作品暗淡不少的原因。我觉得作者无论是在大框架构思,还是在人物细微描写上都需要做相当的提高,小说可以一读,但很难让人喜欢。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