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光年》就标题而言,看完内容之后却有一种不太大搭的感觉。之所以这么说是我的“沉默”并非真的“沉默”,相反有些啰嗦,小情绪,小任性,而“光年”太遥远,“我”却是时常想起她来,想起自己来。换个角度说,也合理,这份合理来自于“我”只能“沉默”,“光年”何尝不是内心真实写照的放大? 总得来说这部作品,有些偏文艺,或者称之为“情怀”。 选择“孤岛”更像是一种勇敢的想要认清自己的方式,又像是逃避现实的怯懦行为。究竟是哪个?也许都有。 在“我”的回忆里,她“沉默”着(更趋向于得不到回应),在“我”的心里,“我”千言万语,一点都不“沉默”,“我”的心依旧会跳动,“我”的眼睛在看,我依旧和人交谈(老葛等人),“我”并没有“沉默”。也许,在她的世界里,“我”也是“沉默”的(更趋向于无视或忽视)。 借由孤岛,借由往事,“我”试图将自己彻底的“平静下来”,去审视过去的自己,以及试图解释那些无法接受的,不能理解的一切,将之合理化,将之符合内心的期望。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迷茫,想要逃避,想要寻求一处可以疗伤和认清自己的“安放地”,作者很好的运用了这一点,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回顾,借助细节,我渐渐的理解和接受现实的一切,就像在求证“存在即合理”的“哲学问题”,可与之而来的,却又有更多的疑问。 就像最后女孩说的那样“哪里都一样”,“光年”就是距离,而“沉默”何尝不是告别和不舍呢? 谁说“我”不想说?谁说“我”不会说,谁又知道“我”多么不想沉默,想和她近一些,再近一些。 可一切,都已结束了,和她近些的方式也是“光年”般遥远,回忆里,思念里,脑海里,心里,以及生活的触景生情,这是“我”和她近的接触,可这“近”的接触何尝不是遥远呢? “沉默”,是她的告别方式,也是“我”的方式,以“沉默”告别,以“沉默”缅怀过往,以“沉默”读懂她的“沉默”和更多的“沉默”。 这是一场“沉默”的时光旅行,“我”的情怀尽显,“我”将所有内心的想法倾泻而出,却再也得不到回应了,“哪里都是一样”,是的,都一样,逃不出自己的“追问”,逃不出现实的“冷漠”(她的离开以及更多的冷漠)。 就作品结构而言,还算顺畅,就细节而言,描写事物较细腻,人物构造上却没有更多的突出(老葛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很有特色的人物),有些冗长,部分对话显得啰嗦,有些片段则存在“多余解释”的嫌隙,故事性不太强,过渡之间有些生硬,总体来说,想表达的和不想表达的都出现在了作品里。 所以,就我所看到的而言,有些啰嗦,有些缺乏必要的技巧性,以及情感上的细腻似乎着力点不够,还有情节上,结构上,相对于(经典)还差些火候,尤其是高潮部分似乎并不能人“高潮”。 最后,寻找自己,寻找合理解释(真理),有些过度解读了表面意思,这也算是“真性情”的一种吧。 ——读《沉默光年》有感 书上狐狸
2018年01月《爱有所爱》节选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