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表面上有些玩世不恭,有些痞气的年近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因为心理的疲劳,加上骨子里的文艺范儿,一时冲动之下便辞了公务员的职位。但辞了职的主人公显然并没有对可能出现的局面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更没有对将来有过现实的考量和打算,于是主人公开始了一连串的碰壁和挫折,主人公似乎自有一套“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混不吝的好心态,简直就是愈挫愈勇不知死活……读到最后,连我都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捏一把汗。
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在一系列事情中的起伏跌宕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一个社会边缘人的形象,这个形象表现得比较成功,尤其是语言比较生动活泼,和小说的场景贴合得比较好。但小说的不足和缺憾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语言包括构成情节的材料都比较臃肿。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固然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故事发展的脉络,但小说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它对于材料就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取舍。但这篇小说中,我看到的更多是随心所欲由着性子的发挥,虽然它们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但出现在小说里可能并没有必要,无论对于人物对于情节的推进都没有价值。举个例子,小说里经常是谈到某些问题,就一再渲染,不仅仅要搬出某某历史人物,还要赋诗一首以自证。即使作者想表达主人公是个书呆子,但反复如此肯定是没有必要的。另外,小说对于主人公性格的发展,缺少一些逻辑上的支持。意识流虽然是很主观的东西,但人物的行为方式却要诉诸于理性并且受制于现实。那么设想一下,一个年近四十的男人,经过一系列挫折打击之后,并没有认真反省,而是想打了鸡血似的,变本加厉死不改悔地非要一意孤行下去,仿佛一个输急眼的赌徒,非得孤注一掷往火坑里跳……这样的人现实里确实也存在,但这样的极端人格放在小说里,可能反而是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