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与意识、电子脑、人工智能的概念有某些关联,缺点是语言、结构、背景设定和结局都十分晦涩,遭致评论里有不少读者诟病。 此处要说到一个关于科幻小说语言陌生化的问题,《生态圈-玻璃球时代》、《失眠症的解法》和《测试》三篇作品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去年我在写到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的文章里也曾经提到过类似的问题。在我的概念里,语言的「陌生化」比较好的例子是康拉德的《黑暗之心》里对于人的描写: 黑影子蜷缩着,躺着,背靠树干坐在树丛中,……他们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些整天跟饥饿和疾病打交道的黑影子,稀里糊涂地躺在绿树的阴影中。……他们病倒了,失去了劳动能力,这才得到允许,爬开去休息。这些奄奄一息的黑影子像空气一样自由,也像空气一样稀薄。 一言以蔽之,语言过于晦涩和不知所云,以至于影响表达的流畅,甚至存在语法错误的情况,和「语言的陌生化」还是有所区别的。 不过,这部作品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失眠症的解法》从文风到某些部分的设定,有些像村上春树的《1Q84》。比起科幻小说,更像是一部悬疑小说。前半部分的架构十分精美,宗教与历史穿插其间,后半部分显得仓促混乱,最后有些不知所云,如果能够有更长的篇幅或创作时间,也许会是一部更加完整的作品。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