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珊德拉的悲鸣波吉亚家族
普佐的《教父》开创了美国黑帮题材小说的先河,讽刺的是,这也是他自己迫于贫穷放弃严肃文学、转向畅销小说的拐点。畅销小说的美感虽没有严肃文学般耐人寻味,但在这个阅读没落的时代,也不失为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个人感觉,这部遗作虽脱胎于《教父》,但高度却胜于前者。 与《教父》类似,《波吉亚家族》也采用了双线结构,教皇罗德里戈的权术、切萨雷与卢克莱西娅的不伦恋是全书的主线。正如大部分通俗小说一般,这部小说的情节也是由人物性格的发展推动的:切萨雷幼年所受宗教、哲学教育,以及父亲的栽培,促使他成为红衣主教;而大学时期的熏陶使他勃发雄心壮志,从将才初现到锋芒毕露,中间只差一个教廷大将职位;毒药阴谋、父亲暴毙后,接踵而来的是他心防的崩溃,也最终导致了他的陨落……精巧的伏笔设置与情节的勾前联后可圈可点:胡安之死上可溯老妪的预言,下可连最后一次银湖欢爱时卢克莱西娅的原谅;一个小小的护身符上承波吉亚家族必须时刻提防的冷箭,下引罗德里戈仿佛命中注定般的毒发身亡。情节俱为史实,读来却似史诗。虽然早已洞悉各个人物的命运,我仍一次次期待作者会如何对它们进行精彩的演绎。胡安、阿尔方索、罗德里戈,三场谋杀仿佛又把我带回了西西里的世界,满足了我对黑帮小说所有的幻想。 然而在文字运用上,对场景的构建却十分粗糙,我时常感到应当着墨颇多的宏大场面却仅有寥寥数笔,反倒是在对单个人物或两人之间的对话描写上用足了笔墨。在达芬奇为切萨雷攻城献策时,两人的对话篇幅占据了绝大部分,随后的战斗枯燥无味,略显多余。这种“轻场面、重对话”的写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物形象,却破坏了这种历史小说该有的意境。 不得不说,普佐在人物,刻画上确实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也往往能闪耀人性的光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拥有高贵的品质和复杂的情感。普佐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善恶,臭名昭著的波吉亚一家,除了毒药、谋杀、乱伦、亵圣、贪腐,还可以有谋略、勇气、亲情、虔诚、无私......矛盾本就是人性的特质之一,作者只不过站在“人”的角度,从历史的背面去观察、揣测、感悟,才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波吉亚家族。在和《教父》的人物对比中,我觉得此作人物形象更为鲜活。唐·柯里昂在最后的岁月里没能讲出的那份温情,用罗德里戈的遗言中“爱”一字足以囊括;迈克在父兄遇害之后抛弃的柔软细腻,在切萨雷面具之下的面庞上依旧有一席之地。一个是家族的升起,一个是家族的没落,对应作者的盛年与晚年。或许,写了一辈子黑帮的普佐,在最后一部作品中想表达的不只是波吉亚家族的爱恨情仇吧,还有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留给这凡世最后的爱。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