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书除故事新编之外还辑录了和一些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大致概括一下鲁迅的作品,最重要的精神是过程主义的哲学。 鲁迅作品之所以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之中的佳作,可以常读常新,表面上是因为把握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时代质询。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变革与矛盾的纠结极其丰富复杂,以至于用历史轮回论的角度来讲,现代中国的变革与矛盾的纠结不过是当时纠结的延续。因而深层里,是鲁迅作品以过程主义的斗争精神,在现在仍有重要意义。 旧社会体系与新社会体系的斗争是永续进行的,作为至高目标的人性的发扬与真理的追求,单纯反求诸己已经被历史否定,只能是更多求之于外物,寻求斗争与变革,斗争与变革又屡屡受挫,余下的就是彷徨。 鲁迅的彷徨既有发乎人情的求而不得的感伤失望,又有过程主义的力量蕴藉,因此截然不同于当时普通知识分子的彷徨。在通往解放的道路上,如果将解放视为唯一的成功,那么追求的途中就大多是失败,是落入深渊的挣扎,是泥淖中的彷徨,大抵是成功越纯正,彷徨越深刻,成功越抽象,彷徨越可感。 但是彷徨之后呢,就是继续斗争,在深渊中与黑暗搏斗,如上段所讲,失败居多甚至只有失败,因而会产生一种踏在空中的虚无。但是虚无在深一步又是有意义,正是有纯正的,抽象的至高解放的最终目标,与目标向左的虚无才会产生,因此彷徨之后就是反彷徨,斗争之后还是斗争。 鲁迅的文字大约是激浊者实多扬清者盖寡,正是要贯彻这种过程主义的哲学,激浊就是斗争,在斗争里面,陷入了虚无,虚无又反证了成功。至于扬清,则往往会因为以俗物玷污了成功,造成看上去是斗争,实则又陷入了真正虚无的无解困局。 在批判和斗争的过程中,甚至无所谓前进与倒退,现在的时代相较于鲁迅的时代,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衡量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但在鲁迅的信徒看来,其实时代的推移,无所谓前进后退,只是斗争,当时如何斗争,当下依旧是如何斗争。斗争本身就是进步。 因此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真正将鲁迅的思想贯彻下来的,那些被喻之为“脊梁”的人物,就是将斗争在时空意义上继承下来的人物,是他们最关心时代的进步,而内核却是不以时代进步与否为动因,正是有了这些人,中国才不至于全面堕入无法拔出的虚无。
2.好多内容并非完全能够看懂,有待日后重读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