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FYT天平之甍
“用很少的句子有力地表现出了匆忙旅途中的巨大悲哀”
作者评价本书史料《东征传》说“用很少的句子有力地表现出了匆忙旅途中的巨大悲哀。”,井上靖本人的风格也是如此。本书可说是触犯了小说的许多忌讳:叙述远多于表现,几乎所有人物都是扁平人物,几乎没有细节描写和情节安排,结尾仓促略显敷衍...若以细节论,《史记》都比本书更像合格的小说。然而就是这样一本小书,成为井上靖的代表作,于数十年后仍然震动着后世读者。其大音希声的境界,并非司马、山冈之徒能望项背。究其原因,大约每一句平淡叙述背后,都有一个生命、一种文化、乃至数千年历史所沉积的”巨大悲哀“。井上的文字像一条水渠,偷来了历史本身的重量,让它毫不起眼地一滴滴渗入读者的内心,待回神时,哀感已沁入骨髓。这种手法是纯然古典的,既为日本传统写作的特色,也是现代小说早已失却(或曰不屑)的技法。 文中唯一一次铺张细致的描写,在我看来也是全文的最高潮、最精彩之处。归国途中,普照忽然醒来,在狂风暴雨里,业行所抄的无数经卷,一卷卷地沉入海底,与海藻纠缠在一起,逐渐化为梦幻泡影。耳边是把经卷视为生命、其实早已把生命融入经卷之中的业行绝望的悲号。直到许多年后,普照都不知道这是梦还是现实。那几段的文字漂亮极了,好似黑白电影中唯一一抹血色。 关于这次海难最出名的记载,是李白的诗:“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然而李白所怀念的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阿倍仲麻吕,而业行只是个资质平庸、一辈子都在傻抄经卷的普通人。他的一生,除了抄书没有做任何事,生命的全部意义,系于这几十个箱子。他希望它们到日本以后便抛弃他而去,传入各地。而他就可以安然消失在历史之中。这样一个卑微却也激扬的愿望,被命运毫不留情地抹消,甚至只有普照一个人记得它。普照逝世以后,业行就从未存在过了。 在我看来,这一悲剧最为震撼人心之处,恰在于业行的平庸。他是个连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何意义都说不清楚的人,上船前如附体般的最后“遗言”也颠三倒四,普照根本没听懂。当经卷沉入海底,业行没有领悟万事皆空之类的道理。他只是绝望哭号,然后和经卷一起毁灭了。思考一下这个故事跟《老人与海》的区别就能明白。后者是人的英雄史诗,只是借了一个普通老人的壳。而前者是个真正的普通人的普通悲剧,像最小的便宜烟花粉身碎骨爆发出一毫秒的剧烈光芒,渺小到几乎等于不存在。我以为这是井上靖最为擅长的艺术境界。《孔子》的主角也是个絮絮叨叨的平庸老头。井上靖自己的文风亦是如此,不是貌似,而是真的朴实无华。但在其后,有着当代华丽作者难以替代的,强烈而持久的感染力。 说起经卷沉海,不知山岸凉子伟大的《日出处天子》的结局,有没有参考这本书。从第一章见到业行,结局的画面就在我脑中闪回。而最终读到那几段描写,简直就像那些画面的文字具现化。《日出处天子》是个彻底现代的故事,也许古代和现代审美最深的联结,就在于对人生徒劳无功的体认吧。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