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花钱才会赚钱”和“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哪个更正确?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胡叨叨女士”。 这本书是一本很老套的小说(毕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要不老套想来也不太容易),全书二十六章,基本上,看到第二章就能猜到故事的结局。剧情全按照你想的来,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就一定会发生什么,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这本书毫无惊喜;然而,奇妙的是,就这么一个俗套的故事,竟然还写得妙趣横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从这个角度讲,它又充满了惊喜。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小镇上,同一个家族的三家人分别得到了一个富豪亲戚留给他们的十万美元(一百多年前的十万美元哦)“遗产”,然后他们在不同的消费观指引下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至于“遗产”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当然是因为它不是真正的遗产,具体原因与本文探讨内容无关,在此不剧透。 由于外国人名不好记,以下我分别用“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妹妹”来指代这三个家庭的五个主要成员。 01
大嫂 大嫂是勤俭节约的典型,为了省钱一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灯舍不得点太亮,地毯、家具全用罩子盖起来以防弄坏,奶油放酸了、苹果放坏了才舍得吃,衣服被虫蛀了或款式过时了才舍得穿。她不止自己坚守“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的生活原则,也如此要求丈夫和女儿,连女儿出去约会都不允许穿新裙子。 大嫂的口头禅是“要是我有钱我一定会帮助xxx,可惜我没钱”。然后有一天,突然哐当一声,天降十万美元,大嫂有钱了,你猜她拿出钱去帮助别人了吗?如果把自家的破衣服送给穷亲戚算“帮助”的话,你再猜一次?嗯? 发了横财之后,大嫂得知自己还要交税,这“不合理的规定”让她浑身肉疼:什么时候才能把交的税赚回来啊?扣完税拿到钱了,放到哪儿呢?什么?存银行有利息?还有这好事?那这钱可永远不能取出来了,取出来利息就变少了! 02
二嫂 二嫂跟大嫂正好相反,她认同的消费观是“会花钱才会赚钱”,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女人会花钱老公才会赚钱”。为了让二哥有出息,二嫂煞费苦心,每当手里有十美分时,她都要花十五美分,“多出来的五美分用来证明她会花钱"。 二嫂的口头禅是“有头有脸的人都会这样,所以我们也要这样”。要哪样呢?没错,就是你经常看到某些公众号文章教年轻人的那样:如果你月薪只有五千,那你一定要租一套月租一万的房子,因为这样,你才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圈子”,圈子高端了,你才能更快地提升收入。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看这本书吧,二嫂告诉你答案。 03
妹妹 相比两位嫂子来说,在“继承遗产”之前,妹妹的消费观比较正常,不过分吝啬也不挥霍无度,如果没有那笔横财,她也许会一直过着拮据但平静的生活。然而,一夜暴富的幸运让妹妹诚惶诚恐,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妹妹的口头禅是“他们已经那么可怜了,我怎么还能怀疑自己的同胞!”你当然知道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话的。劝她的亲人被噎得嗝儿喽嗝儿喽的,她的“同胞”倒是越来越多,踏破了门槛来找她要钱。 以上三位女性是本书描述的重点,不过两位男性家庭成员虽然笔墨相对较少,但也形象鲜明。 04
哥哥们 大哥是个粗人,靠开杂货店维持一家人的开销。有了钱后,他不顾大嫂的反对,坚持退了休,开始旅游、学车、打高尔夫,然而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简直太无聊了,消磨时间比干活可累多了。 二哥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喜欢读书。有了钱后——确切地说是二嫂有了钱后——他相当欣喜了一阵子,因为二嫂不再逼他赚钱了,他终于能安静下来读书了。然而好景不长,二嫂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穿二百美元的裙子就觉得了不得了,可有些女人天天穿一千美元的。于是可怜的二哥又没消停日子过了:看这些破书有什么用?还不去赚钱?! 书中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里我们按下不表,仅从消费观角度探讨本书内容。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度陷入深深的思考,觉得这本一百多年前的书给了我很大启发。 我本人比较接近大哥和大嫂,一方面以工作为乐,觉得消磨时间是远比工作累的事,另一方面比较节约,没有太多物欲。哎呀,听起来好像是在臭不要脸地夸自己,其实真的没有这个意思。在这方面我对自己是有相对清晰的认知的。我很明白,这样的消费观让我不会成为寄生虫,也不会陷入入不敷出、负债累累的困境,不过它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我是个不太会享受生活的人。我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衣服是否时髦、包包是否昂贵,也分不清口红色号,说不出高档餐厅的名字,我妈说我活得太不精致——哦不,她没有明说过,她只是经常劝我活得精致一些。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然而还是一直没能改得了。我原来以为这是因为我穷,可是现在仔细想想,好像跟穷也没多大关系。我见过很多经济条件跟我相仿甚至比我还差的女孩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服装首饰化妆品上,而我,虽然如今存款比十年前翻了几番(不用羡慕,主要是因为基数太小),但还是过着和十年前几乎一样的物质生活。所以也许,如果我突然发了横财,你从我的穿着打扮上也看不出什么变化。 那么,如果一个人经济条件变好了很多,却还过着跟原来一样的生活,这是好事吗?也许是好事,也许不是,取决于心态。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钱能给人带来的最好的东西是“选择权”。如果像大嫂那样,有了钱也想不到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更加焦虑,患得患失,那么得到这笔钱对她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但如果她经过思考,觉得自己有所选择,但还是喜欢以前的生活方式,能够平静地过着简朴的日子,同时感到比没钱时更加安心,那么得到这笔财富就是件大好事。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经济条件变好了很多,就马上过上了跟原来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这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像二嫂那样,把所有的钱都用来推动自己往财富鄙视链的上端走,那么她一定会发现,鄙视链是没有尽头的,越往上挤越令人窒息。相反,如果她经过思考,觉得自己在不坐吃山空的前提下愿意选择更好的物质生活,但不是因为在乎别人的目光,那么这笔钱将给她带来非常多的快乐。 关于慈善,书中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妹妹的做法让我想起一个人——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大衣哥的遭遇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成名后,时常有好吃懒做的人找上门来,请求接济,大衣哥本着“都是老乡,能帮就帮”的原则,谁来都给钱,可拿钱的人说:“他这才花几个钱,九牛一毛。”后来直播火了,每天都有人来拍大衣哥的生活,传到网上赚钱,对此,大衣哥也听之任之,后来发展到,他在家睡觉时闩了门,村民也要把他的门踹开了闯进来拍。 大衣哥是个好人,没得说,不过,更有点接近“滥好人”。Oh Money! Money!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我很想送给大衣哥:白送给别人钱是这世界上最危险的事之一。真正的“慈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如果没有能力授人以渔,那么最好还是别把自家的鱼随便给人了,也许有些人会把鱼放臭了再扔到你身上。 关于书的内容和读后感,就说这么多吧,最后提一下这本书的作者Eleanor H. Porter。这位美国姐姐相当乘风破浪,她年轻时曾是一个有不小知名度的歌手,三十多岁上突然就放弃歌唱生涯,开始写作了,四十多岁写出的儿童小说《波莉安娜》一夜之间风靡全国,连续8次荣登畅销榜榜首,还被搬上了大银幕,真乃我辈楷模。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胡叨叨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