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到最后一刻,许渊冲百岁版图书出版,重温一代大师的绝代风华
2017年,在央视《朗读者》的舞台上,96岁的翻译泰斗许渊冲一上台就递给主持人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主持人董卿问许渊冲:“书销中外百余本,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后面这一句“诗译英法唯一人”,你不怕别人说你吗?”许渊冲大笑着说:“这是事实嘛!”
许渊冲说自己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真是名副其实,他把莎士比亚、雨果、福楼拜的小说翻译成中文,把优美的中国古诗词翻译成外文,让世界人民都可以欣赏中国上下几千年文化的美。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是许渊冲100岁的纪念版,是他在西南联大学习时的真实记录,也是至今唯一一本公开发表的西南联大师生求知生活的日记。
这本书记录了许渊冲从进入西南联大,至大学毕业的励志过程。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本书记录了他如何逐步完善自己,一步步迈向学业的巅峰。
在西南联大,学生们可以听钱钟书讲美国心理小说家的《习惯》,可以听茅盾讲演《一个问题的面面观》,可以听闻一多讲《诗经》,可以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的发展》,更有朱自清、吴宓等大家亲授课程。
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8年,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3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摘录书里几个片段,看看一代翻译泰斗青年时期的风貌。
1、舍友去世送不送殡没有关系,不开他的玩笑就好。
同宿舍的项琦因为得了风寒住进了医院,却因为偶然间吃了梨,病情加重去世了。同宿舍的同学都谈论着项琦的不幸,嫌弃医生无能,有意无意地竟然还能蹦出几句笑话来。
等到项琦下葬,同宿舍的同学都去送殡,只有许渊冲没有去。他认为既然人已经去世了,送不送殡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人只要能给予死者最起码的尊重,不开死人的玩笑,他就替项琦感恩戴德了。
舍友的玩笑不禁让许渊冲感叹人性的冷漠,身边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逝去了,这些人没有悲哀,没有追思,而是把这件事当作笑料,甚至制造恶作剧。于心何忍啊!
2、我不喜欢走那条路,因为大家都走那条路。我喜欢一个人走我自己的路。
当时国土正在遭受日本的侵略,这里的“我的路”,是许渊冲当时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青年,在聆听了大师们的教诲之后,不仅树立了抗日爱国的信念,而且付诸行动,毅然参军。
当时敌人的战机不断的轰炸,恶劣的学习环境没有削弱他对学习的热切追求。大学期间他义不容辞的参军,学以致用,做了飞虎队的情报翻译,为美国的陈纳德将军翻译情报,有效阻击了敌机的轰炸。
3、生命并不是一个人活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自己过得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这是许渊冲最常说的话,在西南联大期间,他也是这样做的。他从不虚度每一分宝贵的时光,日记里有很多关于上课内容、读书分析的记录,他善于思考,敢于怀疑、论证、修复前人的不足。
这本日记里,许渊冲读过的书粗略计算有232本,期间包括1年的时间从军,在炮火连天的环境里,他边工作边读书,在胜任随时翻译情报的工作之余,他还坚持读了13本书。
对于前人所主张的直译,许渊冲不赞成,他认为翻译时每个部分的总和不等于全部,除了字面的意思,语言还有言外之意。所以他主张意译,更能精准的领会语言的含义。
许渊冲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翻译事业,翻译界称他为“译痴”,凭着这股“痴”劲,他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创造了专业标杆的高度,创立了翻译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后人难以超越。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代翻译泰斗成长的足迹,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学子冒着生命危险不怕战乱的求学精神,看到他们从军报国的一片爱国热诚,看到他们对于学问的苦苦探索,明白成为一代大师为什么会是他,西南联大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大师级的“他们”。
把这本书介绍给正在迈向成功的你。有了这本书的和指引和激励,或许,你也一样可以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