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梦24小时大脑
合理运用快节奏时代的“大脑”秘诀,《24小时大脑》告诉你
2019年的尾声,疫情悄然蔓延入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从武汉到全中国再到全世界,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分布范围之广,使得全人类的生活节奏被迫按下暂停键。由在校上学变为钉钉“云”授课,由日夜通勤的上班族变为在家办公的“社畜”,封闭管理成为常态化。紧绷的大脑一下子放松下来,没有了按时按点的生活规律,春暖花开后,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大脑的疲惫感挥之不去,让我们在种种压力、焦虑面前心力交瘁。不知从何下手调节大脑状态的话,不妨先从这些小习惯入手。 脑为人之精神中心。日本自主神经专家,东京医师会理事、医学教授小林弘幸在《24小时大脑》中针对当下疫情缓和过后的快节奏、超负荷的生活,从脑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全脑的管理方法和不同时段大脑工作的黄金规律,让我们轻松的为大脑赋能。这本书用80个高效、通俗、易懂、能够实际运用的科学用脑和精力管理习惯,让“摆烂”一代的上班族、学生党,每天都能拥有元气满满的状态。 大脑就像我们人体这一“机器”中最为精密的仪器,这本书就像为大脑量身定做的使用与保养说明书。在书中,不只是有幽默、接地气的文字相伴,更有可可爱爱、风格简洁的图示说明书与之应和。不知道大家在高中时代有没有购入过漫画图解一类的书,在这本书中的所有小习惯,任何需要拥有实操技巧的小习惯,都会配有漫画图解。对于手残党来说,真的是十分贴心了。 《24小时大脑》将各个章节以时间切割的方式呈现,每个时段背后都附有相应的脑科学解释,让大家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全方面透彻的掌控大脑。 一、 大脑需要劳逸结合,不能打“疲劳战” 大脑主要有两大神经系统控制: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白天,交感神经系统占据优势地位,发挥主要作用。夜晚,副交感神经系统占据优势地位,发挥主要作用。然而,大多数的“夜猫子”们,拥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巨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使两者的平衡打破。最后,使得大脑宕机,再也无法重启。这个时候就是凸显大脑劳逸结合的优越性。 高三时,我因为高一高二的玩物丧志,为了填补岌岌可危的薄弱基础,不得已每晚挑灯夜读。凌晨两点,我的书桌的灯光依然为我“服务”着。固执的以为付出大量的时间所换来的收获一定是成正比的。结果换来的是成绩的节节败退,上课脑子灵活度的不断下降,发量的日渐稀少。所以说,疲劳战从来不是对待大脑的最优解,劳逸结合才是元气满满的关键所在。 如果觉得身体倦怠、特别容易感到心累,这是因为大脑的使用过度,使得大脑信号错乱。这同样也是焦虑、压力所带给身体与大脑的负面影响。所以大脑劳逸结合所带来的收获才是无穷的,从现在起,试着为了健康做“减法”,坚持一段时间,你就能够看到无穷的收获。 二、 大脑的赋能离不开小习惯的赋能 “多想一醒来,晨风就能抚平忧伤。”这句话,体现出晨间的习惯对于大脑调节功能的重要性。早上是大脑一天中为数不多的高效率时光,大多数人却都学不会把握这段时间。大家在早上去公司大部分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复邮件,但回复邮件相较于其他高难度工作而言,是可以当作“摸鱼”的存在。强烈建议上班一族,去到工位的第一件事情学会不要回复邮件,有重要邮件可以有先后重轻的情况筛选,再进行选择性的回复,拒绝浪费时间。 将高效率的时间花费在刀刃上,将最清醒的时光交给最难的工作,这样所带来的结果一定会事半功倍的。小小的习惯会带来大大的能量。 尝试做一个废话十级学者。写日记的习惯貌似是小学生就会培养的习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越来越忙碌,渐渐丢失了这个看似无用却蕴含巨大能量的习惯。写日记是一定要在纸质的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见闻、心情,可以是对自己的鼓励,也可以是对自己社死瞬间的吐槽等等,三两句话也可以。重要的是在无人对话的电子时代,让日记成为自己情绪宣泄的出口。科学研究表明,记录生活的人会比忽略生活的人更不容易患精神类疾病。所以,开始吧,让自己绚烂多姿的生活富有烟火气和生命力,让它们尽情绽放! 我所之言,皆为凤毛麟角。书中自有黄金屋,80个小习惯仍待你去探索发现,从《24小时大脑》中,探索你所未知的“无人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