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民族志研究范例的著作。作者从指出工人阶级子弟话语的“洞见”出发,剖析埋藏在主观能动性下更强力的、更具有普遍性的工人阶级文化——一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边缘化和污名化的独立文化体。工人阶级文化杂糅了对体力劳动和男性气质的推崇,形成了特殊的反学校文化,后者则部分决定了工人阶级子弟继续迈向工人岗位的人生选择。作者指出,文化的隐蔽性和社会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偏见使当下的“进步主义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续成为工人,不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或智商缺陷(典型偏见之一),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弱的“社会资本”,而是因为他们浸润在工人阶级的文化中。这种文化是反对资本主义霸权的,进而也将反对规训个体的、使之社会化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工人阶级文化仅是个体复杂社会背景下的一重映射。书中提及,工人阶级粗略区分就形成了“反对者”和“循规者”两种角色,更不必说其余未被洞见的文化要素。洛克认为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可这种对学生进行简单分类的学说在现代社会已立不住脚。但诡异的是,如今很多教育研究,尤其是技术支持教育研究却仍旧奉白纸说为圭臬,其表现就在于将学习者用宽泛的标签和数据进行刻画、同时认为教育变量间存在明晰的因果关系。从文化洞见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对的。但当前的技术足以反映文化吗?如何优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以更好地服务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技术如何帮助工人阶级子弟、有色人种、女性等被主流文化压迫的群体达成自我实现?等等有趣话题值得在未来进一步探讨。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