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友E0zx29TiuU海昏
​感谢微博奇怪的推送机制让我现在才看到书,否则以《海昏》的吸引力,上周的作业大抵就做不完了 …… 这样的作品对于一个历史可能性小说爱好者来说真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存在 亲王的安利也说的很透了 但是对我而言 还有一些​奇妙的体验 来自于小说里痴迷身后事的海昏侯~ ​无论是余英时的东汉生死观还是巫鸿的黄泉下的美术读时只觉得是千年后的我们对千年前的古人的描述与想象,始终隔了一层…… ​哪怕是把自己代入墓主人安眠的空间,甚至亲自走进过墓室也始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在观察壁画、陶俑、棺椁,将所见的一切抽离出他们的使用场景…… 但是《海昏》不一样,他讲述的是墓主人如何理解和安置他死后的时空,展现的是在那个事死如事生的时代里活着的人如何理解和面对死亡,而这些观念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道路的选择…… 这些内容不是研究著作不曾说明,而是我不曾代入更不曾理解 也正因此更觉震撼 更知当年草草摘录的那句事死如事生 究竟有着怎样的份量 借用国宝的解说 对于相信永生的人来说 消逝的生命,虽暂时如烟云般飘散,但在各种神物的庇佑下,阴阳调和,魂气聚合成形。永恒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逐渐复苏。 死生为昼夜,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它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汉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后世千年。 …… ​最后是看大结局时脑内回响的几句诗,聊作纪念: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载入中